凌晨刷到張碧晨工作室那篇聲明時,手里的瓜差點沒拿穩。不是因為勁爆,是突然覺得挺唏噓——一首陪了聽眾十年的《年輪》,怎么就鬧到要“好好告個別”的地步?
說起來這事兒源頭挺迷。某博主幾句話把水攪渾,愣是讓一首老歌翻出了新爭議。張碧晨工作室曬出的時間線倒挺清楚:從立項就定了雙版本,她是《年輪》唯一原唱這事兒,有跡可循。另一邊汪蘇瀧工作室更直接,干脆說要“收回授權”,看樣子是被無休止的爭論煩透了。
作為聽著這首歌長大的人,其實不太關心誰授權給誰、誰唱了多少遍。我只記得十年前第一次在《夢幻誅仙》里聽到副歌時,那種突然被戳中心事的感覺。張碧晨的嗓音里有股子清冷的倔強,把“圓圈勾勒成指紋,卻印不進你的心”唱得像在雪地里踩出的腳印,又輕又深。后來在各種場合聽到不同版本,總覺得少了點什么,現在才明白,那是最初聽這首歌時,自己藏在旋律里的心事。
說起來也怪,互聯網吵來吵去,吵的是版權、是名分,可聽歌的人在意的從來不是這些。就像你珍藏的舊照片,別人爭論拍照的相機是不是正版,你只記得那天陽光有多暖。《年輪》對很多人來說就是這樣的存在,是學生時代的日記本BGM,是深夜加班時的充電站,是某個難眠夜晚單曲循環的慰藉。
工作室說“希望爭議就此畫上句號”,其實聽眾早就在心里給這首歌畫好了句號——不是結束,是存檔。存著十年前的自己,存著那些被旋律接住的眼淚和歡笑。至于誰唱了多少遍、授權有沒有到期,真沒那么重要。
畢竟,好音樂最厲害的地方,就是能從紛紛擾擾里跳出來,安安靜靜住進人的回憶里。《年輪》做到了,這就夠了。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