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內容均引用權威資料結合個人觀點進行撰寫,文末已標注文獻來源,請知悉。
在中國古代,有一個衡量皇帝是否有為的標準——如何賑災。
常言道,天有不測風云,古時天氣難測,雨水一直是政府重要的觀察對象。
明朝初年,明朝第一個皇帝朱元璋的就遇上了這樣的一件難事。
那年,天下大旱,雨水驟減,土地干裂,神州大地餓殍處處。
朱元璋作為從底層一路殺上寶座的皇帝,他深知此次大旱與之江山社稷關系密切,必須要妥善解決。
在這個火燒眉毛的關頭,身為臣子的劉伯溫施施然的跪在朱元璋面前,開口道:“斬殺一人,必定下雨。”
劉伯溫一語驚人,滿朝文武一片嘩然,眾人紛紛在心底嘀咕,他是吃錯藥了嗎?
坐在上首的朱元璋眉頭一挑,讓堂下的劉伯溫繼續往下說。
只見劉伯溫雙手作揖,一字一句道:“請陛下斬殺汴梁知府李斌!”
此話一出,朝堂之上沉默片刻,就如同水進油鍋一般倏忽一下炸開了鍋。
滿朝文武官員紛紛交頭低語,有些機靈的官員后背已經滲出了冷汗,不由得在心中暗叫:“好一招釜底抽薪!”
洪武元年,剛坐上高位的朱元璋手握天下,威風堂堂。
實際上,他正在琢磨如何控制自己手下的這幫功臣。
江山初定,論功行賞,朱元璋的一番安慰撫恤之下,明初的朝堂形成了兩個勢力集團。
一個是以李善長為首的湘西集團,一個是以劉伯溫為首的浙東集團。
兩股勢力是朱元璋打天下時的左膀右臂,勢力中的官員個個都是一路走出來的肱骨老臣,一個都怠慢不得。
但是,江山已定,大明朝也只有一個主人,身為皇帝的朱元璋對于這雙左膀右臂產生了忌憚之情。
朱元璋心想:既不能一家獨大也不能寒了文武百官的心,得尋個由頭。
那年,天下大旱,民不聊生,朱元璋決定前往汴梁城視察災情,特意留下了李善長主持朝議。
身為丞相的李善長固然會注意自己的分寸,可是底下的人卻不一定會這么聰明。
在朱元璋前往汴梁城后不久,李善長身邊的人就露出了馬腳。
正是天下大旱的災年,汴梁知府李斌在管轄地橫行霸道,私吞糧食,哄抬物價,只使當地百姓陷入水深火熱之中,哀聲遍地。
百姓人人對李斌是恨不得生啖其肉的怨憤,可是人人都不敢得罪這個汴梁知府。
不為別的,就因為這個汴梁知府是大名鼎鼎的丞相李善長的遠房侄子,得罪他就是得罪整個湘西集團。
縱使當地官員有想為百姓搏出路的打算,也不敢得罪李善長這個天子近臣。
當底下心腹將相關的證據呈到朱元璋面前時,他知道時機到了。
不久,朱元璋在朝堂之上勒令文武百官給出賑災辦法。
彼時,劉伯溫身為浙東集團的實際掌權人,他隱約猜到皇帝要對以李善長的湘西集團開刀了。
因此,他一直在暗中觀察皇帝每個舉動的深意。
不過他也沒想到,李善長的第一刀會面向自己。
在朝堂上,李善長“不懷好意”的舉薦劉伯溫給出救災之法。
他先是稱贊劉伯溫通曉天文地理,是當世少有的人才,進而要求劉伯溫祈福求雨。
可是,天氣之事根本不是一次祭禮就可以解決,李善長此舉就是為了拉劉伯溫下火坑,進而攻擊整個浙東集團。
原本作壁上觀的劉伯溫瞬間被拉到臺前,滿朝文武紛紛看向這位浙東集團的主心骨。
此時,劉伯溫站在朝堂之上安然自若,心下已是百轉千回。
他知道此事的關竅不在于李善長,而在于坐于上首的那個男人。
劉波溫開口之前,一直在思考朱元璋要的是什么,突然靈光一閃,他心下有了取舍。
于是,劉伯溫上前恭敬一拜,向朱元璋說道:“斬殺一人,必定下雨!”
站在一旁的李善長臉色一變,不知道劉伯溫此舉到底是什么目的,文武百官們也在心下嘀咕:“殺誰?”
“請陛下斬殺汴梁知府李斌,殺此人,可解災情。”
劉伯溫向朱元璋行了大禮,此舉一是獻計,二是投誠。他已經知道皇帝到底要做什么,他要在這場殺局中保下自己。
朱元璋當即下令,要求抓捕李斌回京受審。
在李斌回京的路上,手下的人早就將李斌的一切罪證呈上,朱元璋順水推舟,下令將李斌斬首,以慰民憤,以安民心。
失去親信的李善長心中怨憤難言,只得將矛頭直指劉伯溫。他當堂指責劉伯溫,人死雨未下,你在欺騙圣上。
此時,劉伯溫沒有回答李善長的指責,只是向朱元璋提出辭呈,說自己的妻子去世,想回家為亡妻料理后事。
已經重新洗牌湘西集團的朱元璋欣然接受了浙東集團的橄欖枝,大事化小,準允了劉伯溫的請求。
朱元璋不費一兵一卒重新控制手下兩個勢力集團,自此順利穩坐高位,開啟了大明王朝的新篇章。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