烏克蘭戰場最近有點不尋常。
俄軍打得越來越猛,導彈和重炮幾乎每天都在烏克蘭頭頂“刷存在感”,澤連斯基這邊不僅在前線扛不住,后方還開始“政壇地震”了。
更刺激的是,有傳聞說,美國那邊已經不太想繼續“無限援助”烏克蘭了,甚至連特朗普都傳出要“親自操盤”烏克蘭換人的風聲。什么叫雪上加霜?大概就是這種感覺。特朗普這邊,真要動刀嗎?
消息源自外媒。最近,美國調查記者西摩·赫什爆了個猛料:特朗普那邊在謀劃一個大動作,準備在50天內,把澤連斯基“請”下臺,換上一個更“聽話”的人,此人不是別人,正是前烏軍總司令扎盧日內。
這可不是隨便說說。
你想啊,澤連斯基現在被很多西方媒體罵得挺慘,說他為了連任一直不愿意談判,把戰爭拖成了“無限循環”。以前是英雄,現在慢慢成了“背鍋俠”。就連一些美國議員也在暗示:再這么下去,還不如換個人來“清理戰場”。
而扎盧日內是誰?在烏克蘭國內可謂人氣爆棚,被認為是比澤連斯基更了解戰場、更有威望的“軍中硬漢”。有傳他之前還和俄羅斯軍方有過接觸,提出過“戰略防御+談判停火”的方案。這就讓美國和俄羅斯都覺得他是個“可以聊一聊”的人。
其實,雙方一旦談妥,對烏克蘭或許會是好事,俄烏沖突會停,美國能把戰略資源投向別的方向......但這事對誰都算的上是好事,對澤連斯基卻有著致命的風險,因為作為現總統的他,或許將成為唯一的犧牲品。
面對這種種“換人”風聲,澤連斯基顯然也坐不住了。他最近的表現就很微妙,不再高調拒絕談判了,反而主動示好,表示“歡迎和平”、“愿意談”,還派人去了伊斯坦布爾,說是想重新打開和俄羅斯的對話窗口。
你說這轉變是不是有點突然?
要知道,之前烏克蘭政府可是立法規定“禁止與普京談判”的。現在主動降調、派人出訪,說明澤連斯基也明白了:前線真扛不住了,西方也不像以前那樣力挺他,他必須想點法子自救。
更讓人緊張的是,美國那邊不只是嘴上說說,連資本市場也開始撤退了。原本貝萊德等金融巨頭搞了個烏克蘭重建基金,現在也悄悄關閉。這背后可不是簡單的“市場選擇”,而是告訴大家:他們對烏克蘭的未來,不再有信心。
一旦資金斷了,再好的戰術、再多的軍事顧問都白搭。烏克蘭不但打不起仗,連政府運轉都可能出問題。
這也是為什么澤連斯基要一邊求和,一邊對外展示“我還在努力”,試圖挽回歐美的信任。但從現在的輿論風向來看,效果并不明顯。
與澤連斯基這邊的被動應對相比,俄軍的節奏就從容多了。最近幾個月,俄羅斯兵員增加、彈藥供應充足,不但牢牢守住前線,還開始對哈爾科夫等方向展開穩步進攻。
更關鍵的是,俄羅斯的戰爭節奏已經拉長到了“可持續”的模式,而烏克蘭這邊,則進入了“誰先熬不住”的困局。
這也正是美國可能會選擇“換人”的深層原因。他們不想再投錢投物資了,更不想一直當“澤連斯基政府的保姆”。換個更容易妥協、更能談判的新領導層,或許能給美方一個“體面收場”的機會。
現在的關鍵點就看扎盧日內了。
他雖然民意高漲,但真的能穩定局勢嗎?更何況,如果真被特朗普或共和黨推上臺,那烏克蘭政治內部未必會順利交接。一旦爆發權力斗爭,可能比戰場上的導彈更傷人。
不過,從美方現在釋放的信息來看,他們似乎就是想逼澤連斯基主動讓步。如果他愿意開啟談判窗口,說不定還能保住位置。但如果還像以前那樣一味硬頂,那這個“50天時間表”,可能就是他政治生涯的倒計時。
澤連斯基這次可能真感受到了“天涼好個秋”的寒意。他能不能熬過這個關鍵窗口,就看他接下來的動作了。而美國那邊,是繼續強撐這個盟友,還是像對待阿富汗政府一樣“干脆利落”地翻篇,我們很快就能看到答案了。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