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聚光燈再次投向德黑蘭。7月,伊朗總統佩澤希齊揚的一番表態,在伊朗政壇、乃至整個中東攪動了千層浪。國際原子能機構最新統計,伊朗核工業相關產能下降了8%,但政治風險指數創下近十年新高。短短一句“伊朗不會擁有核武器”,讓外界看到伊朗高層深層次裂痕。
總統一句話引發高層風暴
7月23日,伊朗總統佩澤希齊揚在媒體專訪中公開回應美方關切。他強調,伊朗不會擁有核武器,并解釋此舉是為了“與美國進行和談”。這句話并未經過深思熟慮,卻迅速被全球媒體解讀為對特朗普的附和。
哈梅內伊長期以來以“抗美抗以”為根本國策,對任何對外妥協都極為敏感。佩澤希齊揚的講話,直接觸碰了伊朗最高權力結構的敏感神經。伊朗內部圍繞對美政策的分歧,瞬間升級。
高層博弈并非突然爆發。自2024年6月伊以沖突加劇以來,兩條路線持續角力。哈梅內伊堅決主張“斗爭到底”,佩澤希齊揚則屢次釋放和談信號。2月伊核問題談判,哈梅內伊公開拒絕對美讓步,佩澤希齊揚卻主動推動接觸,結果不僅無實質進展,反而換來以色列連續空襲。
“分權”一詞在伊朗政壇極為敏感。7月22日,佩澤希齊揚向議會遞交“權力下放議案”,試圖借助分權改善國家治理。但議會多數派迅速否決,理由直接指向國家安全。
伊朗擁有復雜的民族構成。除了波斯人,庫爾德人、阿塞拜疆人等少數民族對現有權力結構頗有微詞。議會擔憂,權力下放易為外部勢力所乘,尤其以色列等情報滲透風險大增。一旦民族矛盾激化,政權穩定性將受到根本威脅。
伊朗曾在敘利亞問題上因決策遲緩,導致反以聯盟減員。敘利亞政局動蕩,伊朗未能及時出兵支援,最終巴沙爾政權岌岌可危,黎巴嫩真主黨遭重創,反以陣營孤立無援。高層分歧的不良后果,已多次在地區安全格局中顯現。
內外交困:制裁、核協議與地緣困局
長期西方制裁持續壓制伊朗經濟。據國際貨幣基金組織7月報告,伊朗通脹率高達45%,失業率逼近14%。西方對伊朗銀行體系和能源出口的封鎖,使得國內經濟結構日益脆弱。
兩伊戰爭后,伊朗與沙特等海灣國家關系復雜微妙。疊加核問題壓力,伊朗內部發展充滿不確定性。伊以沖突后,美以聯手空襲伊朗核設施,直接打擊了核項目核心能力。
面對外部壓力,伊朗政府內部出現明顯動搖。佩澤希齊揚主張“以妥協換緩和”,但現實并未如愿,反而使得美以獲得更多戰略主動權。
7月25日,伊朗副外長加里布阿巴迪公開要求英、法、德三國在核問題上不應追隨美國立場,警告若歐盟恢復制裁,伊朗將堅決回應,包括退出《不擴散核武器條約》。
同日,伊朗同意未來兩到三周內,接待國際原子能機構代表團。此前,伊方以安全擔憂為由暫停與國際原子能機構合作。此舉釋放善意,卻也暴露伊朗戰略上的被動。
“拉中俄下水”:外交博弈的新舊套路
在多邊會談中,佩澤希齊揚試圖借助中俄反對美歐制裁的立場,為伊朗爭取更大談判空間。德黑蘭多次強調,北京和莫斯科反對單邊制裁,反對以《聯合國全面行動計劃》為由恢復懲罰措施。
7月俄羅斯與中國外交部在不同場合表達對伊朗核權利的支持,但對伊朗的過度“依賴外部背書”也存疑慮。中俄雖然長期反對美歐制裁,但在當前全球博弈格局下,對伊朗實際援助有限。伊朗希望借中俄立場威懾西方,但在美歐中俄多邊博弈下,德黑蘭的操作空間極其有限。
伊朗總統的“拉中俄下水”策略并未獲得國內統一支持。部分保守派認為,過度依賴外援會讓伊朗失去戰略獨立性。議會辯論中,多名議員質疑,當前國際形勢下,中俄是否愿意為伊朗承擔更大風險。由此,伊朗高層在對外政策上的分歧,已成為制約國家戰略主動性的關鍵障礙。
伊朗核問題始終是中東安全的核心議題。7月,德黑蘭與倫敦、巴黎、柏林三國就核協議展開新一輪會談。伊朗副外長表態強硬,歐洲若恢復制裁,伊朗不排除退出核不擴散條約。
佩澤希齊揚在電視采訪中公開同意特朗普“不允許伊朗擁有核武器”立場。雖然他補充強調伊朗將繼續濃縮鈾活動,且一切都在國際法框架內,但外界普遍解讀為對美讓步。美國國務院隨即表態,伊朗妥協態度值得肯定,但仍需觀察實際履約情況。
國際原子能機構6月報告顯示,伊朗濃縮鈾儲量依然高于協議限定,但伊朗核設施安保明顯加強。伊朗暫停與國際原子能機構合作的決定一度引發西方強烈警惕。現在同意代表團訪問,釋放“緩和”信號,卻也暴露伊朗在強壓下的被動。
美以方面反應迅速。以色列情報部門密切監控伊朗核設施動態,美軍在波斯灣和霍爾木茲海峽持續高強度巡邏。美以輿論界普遍認為,伊朗總統的發言并非真正讓步,而是“權宜之計”,實質上為內部權力斗爭服務。
高層裂痕下的國家困局:集權與分裂的邊緣
伊朗政壇的集權與分權之爭愈演愈烈。議會多數派堅稱,只有中央集權才能保證國家安全。分權勢必讓民族矛盾和地方分裂風險加劇。伊朗民族結構復雜,權力結構稍有松動,極易引發波斯人、庫爾德人、阿塞拜疆人等多民族矛盾。
上半年,伊朗多名高級指揮官遇襲、科研骨干被暗殺,國家安全形勢驟然惡化。議會以“國家安全”為由否決分權提案,反映出政體在危機下本能的集權傾向。外部壓力與內部割裂交織,伊朗陷入“團結還是分裂”的抉擇關口。
制裁、經濟困境、地區孤立、盟友流失,使伊朗在全球格局中的戰略主動權日益收縮。敘利亞局勢變化、黎巴嫩真主黨受挫,反以聯盟日趨邊緣化。伊朗國內外政策在堅定與妥協之間反復搖擺,未來走向充滿不確定性。
伊朗總統佩澤希齊揚一句無心之言,掀起了伊朗高層的軒然大波。附和特朗普的表態讓哈梅內伊極為不滿,也讓外界看到伊朗體制裂痕。高層分歧、民族矛盾、經濟困境、外部壓力,共同將伊朗推向抉擇節點。
當下,伊朗政壇的每一次表態、每一個政策調整,都可能引發多米諾骨牌效應。內外困局未解,未來風險難測。伊朗如何平衡強硬與妥協、團結與分裂的矛盾,已成為全球關注的焦點。2025年下半年,伊朗政壇及中東格局仍將充滿變數,國際社會拭目以待。
參考資料:
央視新聞:2025-07-24 11:51:伊朗總統:對伊以停火能否持續并不樂觀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