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9月3日大閱兵的腳步聲越來越近,各種新式武器裝備的猜測和討論在網絡上沸騰不已。
有一個名字卻在這場討論中顯得格外神秘,轟-20。
這架被譽為"20家族"最后一塊拼圖的戰略轟炸機,自2016年官方首次確認研制以來,就像一個隱身的幽靈般,時隱時現地牽動著無數人的神經。
如今閱兵在即,各路消息滿天飛,唯獨這個"大殺器"毫無動靜。
是技術遇到了瓶頸,還是另有玄機?
說起轟-20,得先從我們的"老伙計"轟-6聊起。
這個基于上世紀50年代蘇聯圖-16設計的"老驥",陪伴中國空軍走過了半個多世紀的風雨歷程。
從最初的轟-6到后來的轟-6K、轟-6N,這個平臺幾乎被榨干了每一絲潛力。
2016年9月1日長春航空開放活動中,時任空軍司令員馬曉天明確表示,我們正在發展新一代遠程打擊轟炸機。
緊接著2017年,英國《簡氏防務周刊》曾報道衛星照片顯示某試驗基地出現飛翼布局飛機。
央視《今日關注》節目隨后分析認為,該設計與轟-20的預期構型高度吻合。
雖然畫質模糊,但那獨特的外形輪廓,讓人不禁聯想到美國的B-2隱身轟炸機。
更有意思的是2018年西飛集團的那個"彩蛋"。
在《大國起飛》宣傳片中,"The Next"幾個字母配上神秘的飛機輪廓,引發外界對新一代裝備的強烈關注。
殲-20統治天空,運-20馳騁云端,轟-20呢?為什么從那以后,轟-20就像人間蒸發一樣,再無可靠消息傳出?
網絡上關于轟-20"失蹤"的傳言五花八門,有些荒誕不經,有些則似乎有理有據。
最離奇的當屬"泄密說",有人聲稱轟-20的核心設計被間諜竊取,導致整個項目不得不推倒重來。
這說法乍聽之下好像有那么點道理,畢竟軍工項目確實存在保密風險。
可是稍微深入思考就會發現,這完全是無稽之談。
現代軍用飛機的研制是一個極其復雜的系統工程。
即便是拿到了完整的設計圖紙,沒有相應的工業基礎、材料技術、制造工藝,也無法復制出來。
印度的光輝戰機折騰了幾十年還在"完善中",俄羅斯的PAK-DA項目至今還停留在概念階段,這些都是活生生的例子。
像轟-20這樣的戰略級項目,其研發采用的是嚴格的分層分段保密制度。
正如軍事科學院研究員張明表示,"戰略級項目采用嚴格分層保密制度,獲取全貌幾乎不可能"。
那么,轟-20為什么會在關鍵時刻"失聲"呢?
回顧中國軍工發展史,我們會發現一個有趣的現象,越是重要的項目,越是低調神秘。
殲-20從首飛到正式亮相,中間沉默了好幾年。
運-20也是在技術相對成熟后才高調登場。
就連最近風頭正勁的福建艦,在建造期間也是神神秘秘,直到下水那一刻才震撼世界。
與某些國家喜歡在項目還處于PPT階段就大張旗鼓宣傳不同,中國更傾向于"先做出來再說話"。
2020年珠海航展前,《南華早報》曾預測轟-20將首次公開亮相,但最終未實現。
2024年3月全國兩會期間,空軍副司令員王偉接受《香港商報》采訪時指出,轟-20很快就會對外正式公布,并否認存在技術瓶頸。
轟-20面臨的技術挑戰確實不小。
隱身技術、飛翼氣動設計、先進航電系統、大推力發動機,每一項都是世界級難題。
央視軍事專家分析推測,轟-20航程可能達1.3萬公里,作戰半徑超過5000公里,載彈量30-40 噸。
美國國防部2024年《中國軍事力量報告》評估其航程可能覆蓋第二島鏈,對關島等戰略支點構成威脅。
這樣的能力如果實現,將使其成為真正意義上的戰略威懾工具。
在當前復雜的國際形勢下,轟-20的亮相時機選擇尤為關鍵。
過早展示可能會引發不必要的軍備競賽,過晚亮相又可能錯失戰略威懾的最佳時機。
有軍事專家指出,轟-20的首次公開亮相,很可能會選擇一個具有特殊意義的場合。
九三閱兵作為展示國防實力的重要平臺,確實是一個不錯的選擇。
不過也有觀點認為,像轟-20這樣的戰略武器,更適合在需要展示決心和實力的關鍵時刻登場。
如今放眼全球,能夠獨立研制新一代戰略轟炸機的國家屈指可數。
美國的B-21"突襲者"已經首飛并開始量產,俄羅斯的PAK-DA還停留在圖紙階段,歐洲的部分國家更是連想法都沒有。
不光如此,國際軍事分析人士稱,轟-20的遠程打擊能力將對亞太地區戰略平衡產生重要影響。
這種能力提升是中國國防現代化進程的自然延伸,旨在維護國家主權和地區穩定。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