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發表在《自然·通訊》的一項研究顯示,全球不斷上漲的軍費開支正在顯著增加碳排放強度,可能會使本世紀實現《巴黎協定》提出的1.5℃和2℃控溫目標變得更加困難。
當地時間2022年7月18日,丹麥格陵蘭島,冰山漂浮在皮圖菲克附近北冰洋的巴芬灣,這是美國宇航局與得克薩斯大學科學家一起執行測量北極海冰融化任務時從地面拍攝的。視覺中國 資料圖
這項研究由中山大學、北京大學、清華大學等機構的科研人員聯合完成,是首次對1995年至2023年間全球軍費支出占GDP的比例與單位GDP碳排放強度之間關系進行量化分析。研究發現,每當全球軍費比率上升1個百分點,全球單位GDP的碳排放強度就會增加0.04千克二氧化碳,這部分增長占了該時段碳強度變化的27%。
研究指出,這種關聯在過去的幾次地區沖突中表現得非常明顯。例如,2001至2011年間全球反恐戰爭,以及從2022年開始的俄烏沖突期間,全球軍費支出大幅上升,與此同時碳排放強度也有所上升。模型預測顯示,在最樂觀的減排情景(SSP1-1.9)下,如果全球軍費比率超過12%,人類在本世紀內將無法實現1.5℃控溫目標;若超過24%,連2℃目標也將無法達成。
“我們的最新研究顯示:合理地利用新能源,可以給我們一些希望。但地緣政治導致的軍費增長以及相關排放會毀掉我們解決氣候變化問題的夢想。在全球軍費的快速增長已成定局的情況下,我們需要將這方面的排放納入氣候談判中。”中科院外籍院士、清華大學卓越講席教授、氣候學家陳德亮對澎湃新聞(www.thepaper.cn)說。
研究指出,軍事活動的碳排放強度遠超民用經濟部門,其中軍工產業的碳排放尤為突出。以美國為例,其軍工產業的碳排放強度達到全國平均水平的兩倍。而與戰爭相關的碳排放不僅來自軍事行動和武器制造,還包括戰后重建和碳匯(如森林)被破壞。這些排放往往沒有被現有國際核算體系完整記錄。例如,研究估算,2022年俄烏沖突導致的基礎設施重建可能排放多達5000萬噸二氧化碳。
這項研究的主要參與者之一、中山大學董文杰教授指出:“我們的研究表明,國際和平與穩定對于應對氣候變化至關重要。”
研究建議,未來的國際氣候治理應將軍事相關的碳排放納入《聯合國氣候變化框架公約》(UNFCCC)的強制報告范圍,并將其寫入各國的“國家自主貢獻”(NDC)目標中,從而推動軍事部門的綠色轉型。
國際專家評論稱,這項研究填補了軍事活動與氣候變化關聯性研究的空白,但也警示要注意地緣政治緊張與氣候行動之間可能形成的惡性循環。研究人員承認,目前的數據尚未完全涵蓋戰后重建等間接排放,未來還需要進一步研究綠色軍事技術的減排潛力。但研究團隊強調,如果全球緊張局勢持續升級,任何氣候行動方案都可能面臨失效的風險。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