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話常說:“單絲不成線,獨木不成林。” 從小到大,我們總被教導“要合群”“要多交朋友”,仿佛獨來獨往就是孤僻,沒朋友就是人緣差。可作家梭羅在《瓦爾登湖》里寫過:“我們大多數人過著平靜的絕望生活,所謂的合群,不過是在互相模仿著平庸。”
生活里總有這樣的人:不扎堆聊天,不湊飯局熱鬧,休息時寧愿一個人看書、散步,也不愿跟著一群人東拉西扯。旁人看著覺得“這人不合群,肯定不好相處”,可真正了解了才發現,他們心里亮堂著呢,人品往往比那些天天呼朋引伴的人靠譜得多。
一、不扎堆,是懶得摻和是非——老話講“是非只因多開口,煩惱皆因強出頭”,獨來獨往的人,更懂守本分
民間常說:“三個女人一臺戲,五個男人一堆禍。” 人多的地方,難免有家長里短的議論,東家長西家短的八卦,今天說張三壞話,明天傳李四隱私,熱鬧是熱鬧,可攪和久了,保不齊就被卷進是非里。
可獨來獨往的人不這樣。就像小區里的陳老師,退休后不愛跟人湊堆聊天,每天早上去公園練太極,下午在家寫毛筆字。有人說他“孤僻”,可他從不說人壞話,鄰居家有難處請他幫忙,他從不推辭。陳老師說:“跟人扎堆,一半時間聽閑話,一半時間說廢話,不如一個人清凈,省得惹麻煩。”
古人說:“君子欲訥于言而敏于行。” 獨來獨往的人,不是不會說話,是懶得說沒用的話;不是不合群,是不想合“是非群”。他們知道“來說是非者,必是是非人”,與其在人群里隨波逐流說閑話,不如守著自己的本分,把精力花在實在事上,這樣的人,人品差不了。
二、沒朋友,是不愿將就“假交情”——俗語說“人生得一知己足矣,斯世當以同懷視之”,寧缺毋濫的人,更重真性情
老輩人常說:“朋友遍天下,知心有幾人?” 有些人朋友滿通訊錄,可真遇事了,能站出來的沒幾個;酒桌上稱兄道弟的人,轉臉就能背后捅刀子。所謂的“朋友多”,不過是一堆“假交情”。
可那些看著“沒朋友”的人,心里跟明鏡似的。同事小李就是,平時獨來獨往,午休時要么看書要么做題,沒見他跟誰稱兄道弟。有人笑他“沒情商”,可上次部門有人被冤枉,只有他站出來說句公道話。小李說:“與其交些吃飯喝酒的‘朋友’,不如一個人待著,省得浪費感情。”
《莊子》里說:“君子之交淡若水,小人之交甘若醴。” 獨來獨往的人,不是不需要朋友,是不愿將就——他們寧愿孤獨,也不湊虛假的熱鬧;寧愿沒朋友,也不交“當面一套背后一套”的人。這種寧缺毋濫的較真,恰恰說明他們重感情、講真心,人品怎么會差?
三、不合群,是有自己的“小世界”——老話講“燕雀安知鴻鵠之志”,不隨大流的人,更有真風骨
常聽人說:“羊群走路靠頭羊,做人不能太出格。” 可這世上的事,哪有什么絕對的“該與不該”?有些人為了合群,明明不喜歡喝酒卻硬撐著干杯,明明不認同別人的看法卻點頭附和,最后活成了別人的影子。
可獨來獨往的人,偏不這樣。我姥爺年輕時常被人說“不合群”,別人忙著東家長西家短,他埋頭研究農機;別人嘲笑他“瞎折騰”,他愣是把村里的荒地改成了試驗田。姥爺說:“我知道自己要干啥,沒必要跟不懂的人瞎摻和。”
古人說:“道不同,不相為謀。” 不合群的人,不是故意裝清高,是心里有自己的方向和原則。他們知道自己要什么,不被別人的眼光綁架,不隨大流、不盲從,這種“眾人皆醉我獨醒”的清醒,恰恰是最難得的風骨。
其實啊,獨來獨往不是孤僻,是通透;沒朋友不是人緣差,是較真;不合群不是不合群,是有風骨。就像老話講的:“路遙知馬力,日久見人心。” 那些看著“不合群”的人,或許不善言辭,卻往往守本分、講真心、有風骨——這樣的人,人品怎么會有問題?別被“合群”的假象騙了,時間長了,你就知道誰才是真靠譜。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