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名:《數字新質生產力理論與實踐》
作者:賈品榮 王蔚 楊雨萌
出版社:經濟科學出版社
出版時間:2025年6月
本書簡介
《數字新質生產力理論與實踐》探討數字新質生產力對產業轉型與生產力躍升的核心作用。本書為北京社科基金重點課題的階段性成果,是《新質生產力研究》成果的延續。本書構建融合多學科的“數字經濟賦能高質量發展”理論框架,解析其內涵規律;基于新發展理念,提出“基礎、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六維度綜合評價指標體系;突破傳統測度,完善數字經濟賦能作用的實證視角和測度方法。在理論價值層面,構建數字經濟時代生產力變革的多維框架,提供高質量發展研究新范式。實踐價值層面,通過省域層面的數據量化分析,精準呈現區域發展現狀差異,為地方數字化戰略提供數據支撐。前瞻性提出“十五五”十大發展趨勢,為數字經濟發展與新質生產力培育提供實現路徑。
序 言
一、研究背景
2024年中央經濟工作會議強調,要“全面貫徹新發展理念,加快構建新發展格局,扎實推動高質量發展”,并對科技創新引領新質生產力發展作出詳細部署。作為繼農業經濟、工業經濟之后的主要經濟形態,數字經濟逐漸成為重組全球要素資源、重塑全球經濟結構、改變全球競爭格局的關鍵力量,對于引領并驅動經濟高質量發展具有重要的戰略意義。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數字經濟蓬勃發展,深刻改變著人類生產生活方式,對各國經濟社會發展、全球治理體系、人類文明進程影響深遠”。
隨著中國經濟發展進入新常態,全力推進高質量發展是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的首要任務,加快發展數字經濟成為當務之急。數字技術創新突破作為高質量發展的核心驅動力,在重塑產業格局,優化資源配置、提高生產效率等方面均發揮著至關重要的作用,不僅推動經濟增長方式深度轉變,更為構建現代化經濟體系、實現高質量發展筑牢根基。數字經濟的興起充分挖掘數據要素的潛在價值,有力推動傳統產業數字化轉型進程,同時助力生產力提升,促使傳統生產力向新質生產力過渡。
在此背景下,數字新質生產力應運而生,它是新質生產力的重要內容,以5G、人工智能、物聯網等新一代數字技術為支撐,以“數據+算力+算法”為主要引擎,深度賦能其它生產要素,成為數字經濟時代培育經濟高質量發展新動能的先進生產力質態,充分契合新發展理念。與傳統生產力相比,數字新質生產力呈現出全方位的變革與躍升,它以技術創新和數據要素雙輪驅動賦能生產力變革,關注用戶創新、平臺創新,體現了數字技術突破、數字產業升級、數字模式革新的有機統一。數字經濟賦能是數字新質生產力有別于傳統生產力的重要特征,也是引領高質量發展的內在要求和重要著力點。一方面,數字經濟賦能新質生產力,加速數字新質生產力的形成,有助于戰略性新興產業和未來產業的培育與蓬勃發展,為經濟發展提供全新動力。另一方面,數字經濟賦能傳統產業和實體經濟,加快產業數字化轉型升級,建設更具國際競爭力的現代化產業體系。
由此可見,數字經濟的本質是融合的經濟,其融合效應、賦能效應能夠重塑產業格局,優化資源配置,提高生產效率,促進區域協同發展,并且形成增長效應,成為激發經濟高質量發展新動能的決定性力量。數字經濟時代背景下,要實現高質量發展,就要深刻理解數字技術創新突破帶來的生產力變化,以發展數字新質生產力為著力點,以數字經濟賦能為手段,培育高質量發展新動能。
二、研究價值
1. 理論價值
本書的理論價值主要包含以下兩方面:
一方面,為經濟學相關理論注入新的活力和內涵。數字經濟高質量發展突破了傳統生產要素的限制,模糊產業邊界,為創新活動提供了全新的平臺和模式。本書在數字經濟的時代背景下,從政治經濟學、微觀經濟學、宏觀經濟學與產業經濟學四個方面系統梳理了數字經濟高質量發展的理論基礎,不斷豐富和拓展傳統經濟學理論的研究范疇,為新時代高質量發展提供了新的視角和理論依據。
另一方面,厘清了數字經濟賦能高質量發展的作用機理。本書從宏觀、中觀、微觀三個層面構建理論分析框架,為建立數字經濟賦能作用的理論模型打下基礎。在理論分析框架內再次結合新發展理念和數字經濟發展特性,從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基礎六個維度構建數字經濟高質量發展評價指標體系,以期為中國數字經濟高質量發展測度提供合意的理論框架。
2. 應用價值
本文的應用價值主要包含以下兩方面:
一是為全面了解中國數字經濟高質量發展現狀提供數據支撐。
本書結合數字經濟高質量發展的具體要義、現有數字經濟指標測度的相關研究、以及新時代高質量發展的特征要求,以新發展理念作為基本遵循構建中國數字經濟高質量發展指標體系,并對中國30個省域的數字經濟高質量發展水平進行測算,有助于了解全國及區域數字經濟高質量發展現狀,為各省制定數字化戰略提供有力的數據支撐。
二是為“十五五”時期數字經濟高質量發展提供實踐指引。
本書構建數字經高質量發展理論框架,探究數字經濟賦能作用的研究機理,并結合理論基礎、實證結果以及案例分析,提出“十五五”時期數字經濟高質量發展的十大趨勢展望,為政府部門制定數字經濟高質量發展戰略提供實踐導向,具有一定的現實意義。
三、研究內容與結構安排
本書的研究內容具體包含五大部分,共十三個章節。
第一部分為本書的導論部分。
該部分圍繞數字經濟高質量發展、數字經濟賦能作用等方面介紹全書的研究背景,并圍繞數字經濟展開相關研究的梳理總結,具體包括數字經濟、數字經濟高質量發展、數字經濟賦能實體經濟、數字經濟賦能新質生產力、數字經濟賦能作用測度等方面的相關研究。在此基礎上,進一步明確了本書的研究意義、研究框架以及創新點。
第二部分為本書的理論研究部分,包括第二至七章,即數字經濟高質量發展及數字經濟賦能的理論基礎和機理研究。
該部分內容主要包括以下幾個方面:一是數字經濟高質量發展的理論基礎及分析框架;二是基于前文的理論框架探究數字經濟高質量發展的內涵特征及發展規律;三是數字經濟的內涵、分類及賦能作用;四是數字經濟賦能的機理研究。
第三部分為本書的實證研究部分,包括第八到十一章。
該部分內容主要從以下幾個方面展開:一是數字經濟高質量發展水平的測度及影響因素分析;二是數字經濟高質量發展賦能新質生產力的機理研究;三是數字經濟賦能作用的投入產出模型構建及實證研究。
第四部分為本書的對策研究及展望部分,包括第十二、十三章。
該部分內容從典型發達國家數字經濟發展模式入手,對數字經濟高質量發展模式進行探究。最后面向“十五五”時期,提出數字經濟高質量發展十大趨勢展望。
本書的研究框架如圖1所示。
圖1 技術路線圖
四、研究創新點
本書的創新之處主要體現在以下三個方面:
第一,本書創新性地構建了數字經濟賦能高質量發展的理論分析框架。
目前學術界對于數字經濟賦能高質量發展的理論研究仍不夠全面,本書基于數字經濟內涵與發展特性,從政治經濟學、微觀經濟學、宏觀經濟學和產業經濟學四方面入手,系統梳理了數字經濟高質量發展的相關理論基礎,構建理論分析框架,并在理論框架內探究其內涵和發展規律。
第二,本書結合新發展理念與數字經濟高質量發展的具體要義,構建更加全面的評價指標體系。
目前對于數字經濟高質量發展的評價指標體系構建研究尚顯不足,本書以新發展理念作為基本遵循,結合新時代高質量發展的特征要求,從基礎、創新、協調、開放、共享以及綠色六個維度衡量中國數字經濟高質量發展水平,以期為中國數字經濟高質量發展測度提供合意的理論框架。
第三,本書完善了賦能作用的實證視角和測度方法。
一方面,目前研究大多聚集數字經濟賦能新質生產力方面,尚缺乏數字經濟高質量發展賦能新質生產力的路徑研究,本書以此為切入點,探究二者之間存在的線性及非線性關系。另一方面,目前對于數字經濟賦能作用的測度方法仍顯單一,且大多忽視全球化市場帶來的進口量增多對數字經濟總投入的影響,本書以投入-產出表為基礎,從傳統產業的增加值視角去探討數字經濟對傳統產業的賦能作用。
目 錄
第一章 導 論
第一節 研究背景及意義
第二節 文獻綜述
第三節 研究內容與結構安排
第四節 研究創新點
第二章 數字經濟高質量發展的相關理論基礎
第一節 數字經濟高質量發展與政治經濟學
第二節 字經濟高質量發展與微觀經濟學
第三節 數字經濟高質量發展與宏觀經濟學
第四節 數字經濟高質量發展與產業經濟學
第五節 本章小結
第三章 數字經濟高質量發展的一般理論分析框架
第一節 馬克思生產力理論及其適用性
第二節 生產要素層面
第三節 生產關系層面
第四節 高質量發展層面
第五節 本章小結
第四章 數字經濟的內涵和分類
第一節 數字經濟的內涵與特征
第二節 數字經濟的界定
第三節 數字經濟的賦能作用
第四節 本章小結
第五章 數字經濟高質量發展的內涵和特征
第一節 內涵特征的分析方法及框架
第二節 數字經濟高質量發展的層次結構及內涵特征
第三節 本章小結
第六章 數字經濟高質量發展的規律初探
第一節 微觀要素層規律
第二節 中觀結構層規律
第三節 宏觀效應層規律
第四節 本章小結
第七章 數字經濟賦能高質量發展的機理研究
第一節 數字經濟賦能的理論基礎
第二節 數字經濟賦能的理論邏輯
第三節 本章小結
第八章 中國數字經濟高質量發展水平及演變測度
第一節 數字經濟高質量發展水平指標構建
第二節 數字經濟高質量發展水平測度
第三節 數字經濟高質量發展水平的時空演進分析
第四節 本章小結
第九章 數字經濟高質量發展的影響因素及作用機制研究
第一節 數字經濟高質量發展的影響因素相關研究
第二節 數字經濟高質量發展的影響因素識別
第三節 實證分析
第四節 本章小結
第十章 數字經濟高質量發展賦能新質生產力
第一節 模型構建
第二節 指標選擇與數據說明
第三節 實證結果分析
第四節 本章小結
第十一章 數字經濟的賦能作用——投入產出模型構建
第一節 投入產出的內涵分析
第二節 數字經濟投入產出表的構建
第三節 影響力系數和感應度系數改進測算
第四節 數字經濟部門波及效應分析
第五節 本章小結
第十二章 數字經濟高質量發展模式與戰略研究
第一節 典型發達國家及中國數字經濟發展模式
第二節 數字經濟高質量發展戰略研究
第三節 本章小結
第十三章 “十五五”時期數字經濟高質量發展趨勢前瞻
第一節 研究框架構建
第二節 數字經濟高質量發展的要素整合及變化特征
第三節 數字經濟高質量發展的結構關系及演化趨向
第四節 數字經濟高質量發展的功能目標及未來導向
第五節 “十五五”時期數字經濟高質量發展的十大趨勢及對策建議
第六節 本章小結
附錄
參考文獻
作者簡介
賈品榮
北京市科學技術研究院高質量發展研究中心主任、研究員,高精尖產業研究學術帶頭人。《北京高質量發展報告》藍皮書執行主編。北京市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研究中心特邀研究員。畢業于華中科技大學,獲博士學位,南開大學經濟學博士后。專業:產業經濟學。研究方向:高質量發展,高精尖產業。主持中國社科院重大招標課題、北京社科基金重點課題、國家軟科學計劃重大課題等多項。著有《首都高質量發展研究》《新質生產力研究》《高精尖產業研究》《創新驅動高精尖產業研究》等專著20部。在Energy等SCI一區和《中國管理科學》《系統工程理論與實踐》等核心期刊發表論文多篇。其中,《新華文摘》《人大復印資料》轉載或摘編觀點80余次。主編的《北京高質量發展報告》藍皮書獲全國優秀皮書獎一等獎及優秀皮書報告一等獎。決策咨詢報告刊登于科技部《軟科學要報》、中共北京市委《北京信息·特刊》等內參。理論文章刊發于《人民日報》理論版、《光明日報》理論版《經濟日報》理論版及《北京日報》理論版。
王蔚
北京工業大學應用經濟學博士,北京市科學技術研究院高質量發展研究中心研究團隊成員。主要研究方向為數字經濟與高質量發展。參與國家社科基金重大項目、科技部重大項目等多個課題研究工作,發表多篇SCI期刊論文。
楊雨萌
北京航空航天大學博士,北京市科學技術研究院高質量發展研究中心研究人員,主要研究方向為數字經濟、高精尖產業。發表期刊論文11篇,其中CSSCI論文7篇,參編專著《中國博士研究生教育改革研究》一部。
文章觀點不代表主辦機構立場。
◆ ◆ ◆
編輯郵箱:sciencepie@126.com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