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跟家長溝通與咨詢答疑的過程中,我發現有這樣一個規律:
越是成長型家長,覺醒意識越強,自我改變的速度越多,跟孩子的關系恢復速度也越快。
01
成長型的家長,面對孩子的問題也會覺得傷心和挫敗。
但傷心和挫敗之后,家長會把更多的時間和精力放在修復自我和改變自我以及調整家庭教育方式上。
當家長這么做的時候,孩子的叛逆與刺毛,躺平狀態不會立刻消失,但會減弱。
親子關系會在縫縫補補中修復,孩子的情緒會得到有效改善,而孩子的行動力也會慢慢增加。
但是固定型思維的家長就會一直陷入情緒和落差中,將孩子的擺爛和刺毛歸為外因,持續的內耗循環。
這也就導致同樣的躺平和叛逆的孩子,因為父母狀態恢復與自我調整速度的不一樣,會有截然不同的變化。
家長不接受原本上進和懂事的孩子,變得擺爛和躺平,厭學和頹廢,就會越痛苦和想要改變糾正孩子。
當家長抗拒的,一般都會持續。
02
家長想要改變孩子,想要扭轉局面,不僅不會幫助到孩子重整旗鼓,還會讓原本就內耗的孩子,更加雪上加霜。
尤其是曾經聽話懂事的乖孩子,父母覺得只要再施壓一下,只要管理得再嚴厲一些,孩子就能迷途知返。
這當然只是父母單方面的想法和理想狀態,孩子的狀態和情緒會因為父母的持續施壓而變得更加內耗和無助。
而這些積壓的情緒,會成為一種枷鎖,讓孩子壓抑和動彈不得。
為什么孩子會這樣呢?這要從腦科學的角度來了解孩子的大腦工作的模式。
大腦的最外層是大腦皮質,分為左右半球,左腦控制右手動嘴,包括語言表達,閱讀寫作,記憶力,自我管控以及積極樂觀的態度。
左腦具備理性,邏輯,積極和控制等。
而右腦則負責左手動作,負責理解非語言信息,迅速形成整體感知,偏向直覺,藝術和情感。
理解孩子的大腦“三合一”即底層的爬行腦,第二層的情緒腦和頂層的理智腦,并在孩子大腦有不同的體驗時,父母有共情和理解孩子的能力。
這時,即便孩子有負情緒,也能被父母透視,接住并溶解孩子的焦慮。
這方面內容比較專業,有想深入了解大腦與智力以及自驅力、自信以及專注力的可讀讀這本由教育和大腦發育,心理學家阿爾瓦羅·畢爾巴鄂所著的《請這樣對待孩子的大腦》。
尤其是對于情緒腦和理智腦的啟發,家長往往會劍走偏鋒,將自己的經驗和判斷,一股腦投射和施加給孩子。
此時,家長太缺乏耐心,總想快點,再快點去解決問題,而缺少了共情溝通這一步驟。
家長期待用更快的方式來實現,比如說教和糾正,將自己的經驗讓孩子直接復制,往往會翻車更快。
03
當父母意識到自己可能教育方式有問題,同時又不那么焦慮和著急解決孩子問題時,往往是轉機的開始。
孩子的大腦相當于一個龐大的數據處理中心,但孩子并不成熟,也沒有太多應對能力去處理復雜的情緒問題。
這時更需要父母具有同理心,即站在孩子的立場上去感知孩子目前的困境,遇到的困難以及此時無處安放的情緒。
家長若只是站在自我的立場,對孩子只有責備和怨氣,就沒辦法真正理解孩子。也沒辦法提供有效的幫助。
當家長帶著同理心去共情孩子時,大腦就會發生神奇的變化,理智腦和情緒腦開始協同工作,這對情緒腦起到了有效的安撫作用。
作者也在《請這樣對待孩子的大腦》中提出:
帶有同理心的回應之所以起到作用,是因為它激活了連接情緒腦和理智腦的關鍵部分島葉。
如果情緒腦沒被安撫,任其發展,就會因為挫敗,難過和負情緒而失控,要么封閉自己,壓抑情緒,要么向外攻擊,大喊大叫。
想讓孩子上進懂事,父母先要成長和自省,用共情式溝通去理解孩子,這時孩子的情緒就得到了安放,也就實現了不刺毛,不叛逆,對父母的建議也就能聽進去了,自然會重新回到懂事上進的狀態。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