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得不說,美國政壇這出宮斗戲,終于迎來一波小高潮。
沉默多時的奧巴馬,終于忍不住親自下場了!
7月22日,他通過辦公室發表了一份措辭犀利的聲明,篇幅不長,但字字帶刺,簡直一劍封喉。
奧巴馬開始絕地反擊
一場足以引爆美國政壇的指控,就這樣被特朗普扔了出來。
他用上了“叛國”這種極具分量的詞匯,目標直指他的前任,奧巴馬。
所有人都在等待后續,看這究竟是一場政治清洗的序幕,還是一場精心算計的表演。
事件的導火索,是國家情報總監辦公室在7月18日前后解密的一份文件。
特朗普的團隊宣稱,這份文件足以證明奧巴馬政府的國家安全團隊,曾在2016年大選后,系統性地策劃并偽造了所謂的“通俄門”證據,目的就是為了顛覆一場合法的選舉結果。
【加巴德將奧巴馬政府此舉定性為“叛國陰謀”,相關證據已移交司法部刑事調查】
拿到這份號稱的“鐵證”后,特朗普沒有絲毫猶豫。
從7月20日開始,他的社交媒體平臺就變成了戰場,公開指控奧巴馬、希拉里、拜登等人是“俄羅斯騙局”的幕后黑手,并將這一定性為“世紀大罪”。
為了強化輿論攻勢,他的團隊甚至不惜動用AI技術,制作并發布了一段奧巴馬被逮捕的視頻。
這已經超出了政治攻擊的范疇,更像是一場旨在徹底摧毀對手政治聲譽的輿論審判。
不過,當所有人的目光都聚焦在兩位新舊總統的對決上時,另一條被刻意壓低聲音的新聞線索,卻暴露了這場風暴背后,可能完全是另一回事。
一場用“叛國”掩護的撤退
就在特朗普向奧巴馬發起猛烈攻擊的同時,他本人正被另一場截然不同的危機所困擾,那就是愈演愈烈的“愛潑斯坦案”。
根據媒體在7月24日的報道,司法部早在今年5月,就已經告知過特朗普,他的名字出現在了愛潑斯坦案相關的法庭文件中。
這顆政治炸彈的引信,其實早已被特朗普親手點燃。
他曾在競選時向自己的基本盤許下諾言,一旦大權在握,就會公布與愛潑斯坦案相關的完整名單。
可是,時間一天天過去,承諾遲遲未能兌現,這讓他的核心支持者陣營內部,已經開始出現懷疑和動搖。
相比于早已被反復炒作、讓公眾感到疲勞的“通俄門”,愛潑斯坦案所牽涉的個人誠信污點和潛在的法律風險,對特朗普的威脅顯然要致命得多。
這種壓力,在一次公開的記者會上表現得淋漓盡致。
當時特朗普正在與到訪的菲律賓總統會面,一名記者抓住機會高聲追問他對愛潑斯坦案的看法。
特朗普的反應堪稱經典,他完全無視了這個問題,反而提高音量,強行將話題扭轉到了他正在攻擊的“奧巴馬叛國罪”上。
這種在聚光燈下近乎笨拙的轉移,讓外界的解讀變得異常清晰。
指控奧巴馬“叛國”,更像是一次教科書級別的“圍魏救趙”。
用一個更宏大、更具煽動性的敘事,去覆蓋和稀釋一個對自己更具實質性傷害的丑聞。
攻擊,成了他唯一的防御手段。
面對這突如其來的猛攻,奧巴馬方面顯得異常沉穩。
7月22日,他的辦公室發表了一份簡短聲明,將特朗普的言論定義為“轉移注意力的拙劣嘗試”和“荒謬至極的指控”。
聲明中,奧巴馬的團隊還巧妙地埋下了一個釘子,他們提醒公眾,當初正是現任國務卿馬可·盧比奧,在擔任參議院情報委員會主席時,親口確認了俄羅斯干預2016年大選的官方結論。
自己人打自己人的尷尬
馬可·盧比奧的處境,可以說是這場鬧劇中最為尷尬的一環。
作為特朗普政府的現任國務卿,他按理說該是總統言論的最忠實“復讀機”,哪怕天塌下來也得說一切盡在掌握。
但偏偏,他的政治履歷就像一顆定時炸彈,直接埋在這場“叛國風波”的核心邏輯上。
咱們把時間撥回幾年前,那會兒盧比奧還不是國務卿,而是參議院情報委員會的主席。
這不是個虛職,他可是全程主導了轟轟烈烈的“通俄門”調查,讀卷、審聽證會、看證詞,一套流程走得明明白白。
最后,盧比奧領導的兩黨聯合委員會得出了一個重磅結論:俄羅斯確實干預了美國大選。
當時這個結論是得到了兩黨大多數人認可的,甚至一度被視為“政治共識”。
可現在問題來了:特朗普翻臉如翻書,直接把“通俄門”甩成了一場由奧巴馬精心導演的“政治騙局”。
聽起來好像有理有據,但是,那盧比奧算什么?
他到底是當年被民主黨騙得團團轉的“天真工具人”,還是現在在裝傻、早就是“深層政府”的一份子?
這邏輯漏洞,實在太明顯。
奧巴馬的聲明就是專門沖著這道裂痕來的,話不多,但句句扎心。
他等于是在提醒大家,尤其是共和黨內部那些還保留理智的建制派人物:你們現在否定的,不光是我奧巴馬,還是你們自己辛苦搞出來、蓋章認證的“官方真相”。
于是,特朗普對奧巴馬的攻擊還沒傷到人,自己政府里就已經先塌了一角。
而這場宮斗劇,精彩才剛剛開始。
這種尷尬的局面,也從側面反映了特朗普的行事風格。
據他的商務部長霍華德·盧特尼克爆料,特朗普有個特殊的習慣,喜歡在深夜給自己的幕僚打電話閑聊,內容并非總是國家大事,有時只是想聽聽別人對他當天表現的反饋和吹捧。
他發起的許多猛烈攻擊,或許并非源于深思熟慮的戰略,而更多是出于一種情緒化的本能。
即便特朗普能夠擺平自己內閣的尷尬,他也面臨著一個更根本性的障礙:美國政治體制中那條不成文的、但誰也不敢輕易觸碰的紅線。
在美國的政治文化中,起訴一位廣受尊敬、并且成功連任兩屆的前總統犯有“叛國罪”,這不僅僅是法律問題,更是政治自殺。
它所帶來的連鎖反應,是任何一位在任總統都無法承擔的。
兩黨制雖然充滿了斗爭和攻訐,但其核心是建立在一種“斗而不破”的默契之上。
雙方精英都明白,如果將政治斗爭升級到要徹底清算前任、甚至將其投入監獄的地步,那么下一次權力更迭時,自己也可能面臨同樣的命運。
這種做法會徹底摧毀美國引以為傲的“和平移交權力”的傳統,讓每一次選舉都變成一場你死我活的戰爭。
這對于維持國家穩定和全球信譽,是毀滅性的打擊。
因此,共和黨和民主黨的建制派,都絕不會允許這種情況發生。
所以,特朗普的“叛國罪”指控,從一開始就注定只能停留在口頭和社交媒體上。
他可以利用這個話題來煽動支持者的情緒,主導新聞周期,轉移公眾的視線。
但他無法,也不敢真正將其付諸于法律實踐。
雙方其實都心知肚明,這不過是一場沒有法律約束力的輿論戰。
特朗普需要一個足夠響亮的口號來掩蓋自身的麻煩,而奧巴馬則只需要保持體面和克制,引用事實進行反擊,然后等待這場風暴自然平息。
參考信源
大象新聞
海報新聞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