拙文一文掀起巨浪:1.6萬閱讀、200余條留言、160余次點贊,評論區儼然成了大學開放議題的微型戰場。不少自稱在校生的網友激烈反對:“未名湖有小孩直接小便”、“食堂餐桌被光腳踩踏”、“物品頻繁失竊”……種種亂象,觸目驚心。
這些擔憂真實存在,但因此斷言“校園必須封閉”,無異于因噎廢食。真正的名校精神,是在解決問題中展現擔當,而非筑起圍墻回避責任。
01
歷史基因
開放是名校常態,封閉才是異類
民國風骨:蔡元培主政的北大,從紅樓到沙灘,校門向求知者敞開,梁漱溟、沈從文等無文憑者皆可登堂入室。
八十年代氣象:未名湖畔書聲瑯瑯,三角地海報如林,市民、學者、學子自由穿行,思想碰撞孕育時代強音。
疫情前慣例:預約制尚未誕生時,北大校園本就是市民休憩、學子朝圣的公共空間。疫情筑起的高墻,早該隨病毒消散而倒塌。
02
全球共識
沒有圍墻的大學才是真正的學府
哈佛、耶魯、牛津——頂尖學府無圍墻,市民穿行如常,僅圖書館、實驗室設門禁。哈佛廣場與校園渾然一體,商鋪與學院比鄰而居。
哈佛廣場(Harvard Square)位于美國馬薩諸塞州康橋市哈佛大學片區,是兼具學術與商業氛圍的核心公共空間。其建筑風格與大學一致,核心區域涵蓋書店、官方紀念品商店及平價餐飲設施,周邊設有地鐵站等交通樞紐,形成綜合服務區域。雖以"廣場"為名,實為非傳統開闊場地,每年四月至盛夏常有秘魯排簫樂隊、民謠歌手等街頭表演,吸引大量游客 。
——資料來源:百度百科
東京大學赤門矗立百年,游人如織,安田講堂前草坪常年坐滿休憩的市民。
劍橋康河泛舟者多為游客,師生在咖啡香與笑語中安然治學。圍墻隔絕了喧囂,也斬斷了大學與社會的血脈聯系。
03
法理根基
國立大學姓“公”,納稅人有權行使用益物權
《物權法》明確“所有權”與“用益物權”分離:國家代表全民擁有北大資產,而每一位納稅人依法享有使用收益之權。
數百億財政撥款源自全民稅收,校園本質是公共設施。所謂“學生的大學”,不能凌駕于“人民的大學”之上。當保安阻攔懷抱憧憬的中小學生時,實則是將主人拒于門外。
反駁“納稅人自由進出論”的詭辯: “軍事重地、政府大樓不開放,故校園也應封閉”?此論混淆本質——校園核心功能是教育與文化傳播,開放恰是履行職能,與軍事保密、行政效率有云泥之別。
04
技術破局
一萬個問題,就有一萬零一種解決方案
“小孩隨地便溺”?本質是公共服務缺位。當萬人涌入卻僅有十個廁位,管理者豈能歸咎稚童?公共服務當以需求為本,而非本末倒置。
05
精神傳承
喧鬧的校園,恰是砥礪心性的熔爐
未名湖游人如織、三角地人聲鼎沸?請重讀毛澤東青年故事——他執意蹲守鬧市讀書,在車馬喧囂中練就“心遠地自偏”的定力。真正的治學者,當在人間煙火中守護精神高地,而非躲進象牙塔自詡清高。
1927年12月20日,在杭州舉辦的北大建校29周年紀念會上,后來擔任北大校長的馬寅初教授在《北大之精神》的演講中,提出了他心中的北大精神和北大對社會的責任。“所謂北大主義者,即犧牲主義也。服務于國家社會,不顧一己私利,勇敢直前,以達其至高之鵠的。”七十載白云蒼狗,如今校門卻將萬千國民阻隔于鐵欄之外。
哈佛用零圍墻守護學術圣殿,劍橋以敞開的書院滋養城市靈魂。北大若甘當“門禁大學”,丟失的不僅是兼容并包的基因,更是對“全民所有”四字的敬畏。
推開那扇門吧!讓校徽在游人的仰望中閃耀,讓思想在公眾的步履間流轉——當未名湖的漣漪再次擁抱整個民族的倒影,才是北大真正的光榮時刻。
未名水闊,終須容千江月
博雅塔高,本為照萬家燈
作者:吳必虎DeepSeek
編輯:周晴
圖源:網絡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