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 月 24 日,賴清德即將離臺竄訪。國民黨當日召開記者會,細數臺當局三宗罪。臺當局一系列行徑已引發島內民眾廣泛不滿。從社交媒體上的討論到街頭巷尾的議論,越來越多的民眾開始對臺當局的施政表達質疑。國民黨此時發難,既是對臺當局施政的批判,也是向民眾傳遞清晰信號。這一舉措在島內政治格局中掀起波瀾,各大媒體紛紛報道,政治評論員也對此展開熱議,成為各方關注焦點。
臺灣(資料圖)
臺當局第一宗罪是破壞兩岸關系和平發展。賴清德及其團隊拒不承認 “九二共識”,這一兩岸關系的政治基礎被其無視。他們不斷在公開場合發表 “臺獨” 言論,試圖割裂兩岸聯系。此前,賴清德在一場所謂 “國際論壇” 上,竟稱 “臺灣是一個獨立的經濟體”,這種言論嚴重違背一個中國原則。臺當局還在經貿、文化等領域設置障礙,阻礙兩岸交流合作。原本計劃舉辦的兩岸青年文化交流活動,被臺當局以 “存在安全風險” 為由叫停;一些兩岸合作的農業項目,也因臺當局的審批壁壘而擱置。
臺當局第二宗罪是經濟施政失當,民生問題突出。島內物價持續上漲,部分生活必需品價格較去年同期漲幅超過 10%。在臺北市的一家超市,500 克裝的豬肉價格已從去年的 60 元新臺幣漲到現在的 70 元新臺幣,普通家庭每月在食材采購上的支出增加了不少。
臺灣(資料圖)
公共政策混亂,治理能力低下。在能源政策上,臺當局決策反復,導致能源供應穩定性受到影響,部分地區出現停電現象。先是大力推行 “非核家園” 政策,關停部分核電站,后又因電力供應不足,不得不重啟一些老舊火電廠,這種反復的決策讓能源市場陷入混亂。上個月,臺南市部分區域就因供電不足,實行了分時段停電,給居民生活和企業生產帶來極大不便。疫情防控后期,相關配套措施不到位,醫療資源一度出現擠兌。
雖然疫情防控政策有所調整,但基層醫療機構的藥品儲備、醫護人員配置并未及時跟上,不少患者反映在醫院排隊幾小時也難以看上病。文化教育政策也引發爭議,一些政策調整忽視了傳統文化傳承,引起教育界和民眾不滿。臺當局在部分學校推行的 “課程改革”,刪減了許多關于中華傳統文化的內容,換成了一些所謂 “本土文化” 的內容,不少家長和教師認為,這會讓孩子失去對中華傳統文化的認知。
針對臺當局的種種問題,國民黨提出多項主張。重啟兩岸協商對話,以 “九二共識” 為基礎推動兩岸經貿合作常態化,搭建兩岸企業合作平臺。推出青年就業扶持計劃,提供技能培訓和創業補貼,與企業合作開設定向培訓班降低青年失業率。建立公共政策評估機制,廣泛征求民眾和專家意見后再推行政策,設立政策反饋渠道。
國民黨號召 2300 萬臺灣民眾在即將到來的選舉中積極投票。他們表示,每一張選票都關系到臺灣的未來發展,關系到兩岸關系走向,關系到民眾的生活福祉。只有通過投票,才能選出真正為民眾謀福利、能穩定兩岸關系的政治力量。國民黨主席朱立倫在記者會上強調:“民眾的選擇,將決定臺灣接下來的發展方向,我們希望大家能為自己和后代做出正確的選擇?!?/p>
島內各界對國民黨的發難和號召反應不一。工商界人士希望兩岸關系能恢復穩定,認為這有利于企業發展,對國民黨重啟兩岸經貿合作的主張表示支持。
臺灣(資料圖)
臺北市商業總會會長說:“兩岸經貿合作對島內經濟太重要了,我們期待能有好的政策環境,讓企業重新煥發生機?!?青年群體則更關注就業問題,期待相關政策能切實落地。一些青年組織表示,會持續關注國民黨提出的青年就業扶持計劃,希望能有具體的實施細則出臺。部分學者表示,當前臺灣面臨的諸多問題需要穩定的政治環境來解決,選舉是改變現狀的重要機會。臺灣大學一位政治學教授認為:“臺當局的施政已出現諸多問題,選舉給了民眾一個表達訴求的機會,關鍵在于能否選出真正有能力解決問題的人?!?/p>
賴清德離臺竄訪引發的關注,疊加國民黨的發難,讓島內政治氣氛愈發濃厚。無論各方立場如何,臺灣的發展離不開穩定的內外環境,而兩岸關系和平發展是其中的關鍵。民眾的眼睛是雪亮的,臺當局的施政成效如何,最終將由民眾來評判。即將到來的投票,或許會成為改變島內局勢的一個重要節點。越來越多的民眾開始認真思考,自己手中的選票該投給誰,才能讓生活越來越好,讓臺灣有一個穩定的未來。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