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入北大也要被質疑?
這個夏天高考放榜時,一個染著亮眼黃發、穿著不拘的男生意外走紅。
他在網上發布了自己剛剛收到的北大錄取通知書,本以為能迎來一片“牛啊”“大神”的贊嘆聲,沒想到評論區卻掀起了一場熱議。
北大一張錄取通知書,碰上一頭醒目的黃毛,瞬間引爆了網絡。
視頻中,這位“黃毛少年”出現在鏡頭前,頂著一頭金黃色的頭發,穿著寬松的T恤,腳踩拖鞋,走路時一副輕松自在的樣子,透著一股不羈的“個性”。
他嬉皮笑臉地拿出一張親手畫的“北大錄取通知書”,顯得格外得意。
這位年輕人平時說話就愛調侃自己,“考前才翻書”、“臺球廳是我第二個家”。
他故意營造出一種考前臨時抱佛腳、整天泡在臺球廳的“差生”形象。
這裝扮,這風格,簡直就是“潮流青年”的真實寫照。
于是評論區迅速炸鍋,各種聲音接踵而至。
有人批評他“不務正業”,也有人認為他“太叛逆”“不正經”,更有網友把他歸為“不良青年”的代表,議論紛紛。
可劇情很快來了個大反轉。
畫面一轉,他手中那張自己畫的“北京大學錄取通知書”,“嘩啦”一聲,變成了一張真正的、紅底金邊的北京大學官方錄取通知書。
通知書上校長的簽名和學校公章清晰可見,完全經得起檢驗。
誰也沒想到,這個看起來“不靠譜”的黃毛青年,不是在裝樣子,也不是在炒作,而是實實在在地考上了北京大學!
一時間,畫面靜了,評論區也安靜了。
原以為接下來該是“真香”現場了?結果網友們又開始轉移注意力。
這一次,大家把目光集中在錄取通知書上的專業信息。
通知書上寫著:新聞與傳播學院,體育教育專業。
看到這幾個字,評論區又開始熱鬧起來。
有網友留言:“入學時:北大新聞系也是北大;畢業時:北大新聞系還是新聞系。”
不少人開始討論“北大新聞系”是否真的有前途。
緊接著,又有人對北大新聞學院設有體育教育專業提出疑問,認為這個專業沒什么價值。
隨后,關于體育教育專業的話題又被翻出來。
有人評論:“原來是體育生啊,那沒事了。”
“讀個體教,就算北大畢業,又能干啥?”
“畢業還不是去送外賣。”
甚至還有人質疑北大新聞學院的專業設置,覺得新聞系居然還分體育方向,難道是為了培養“會跑馬拉松的記者”?
這些言論,是不是聽著特別耳熟?
因為它們背后隱藏的,是一種根深蒂固的職業偏見,以及對大學專業理解的滯后。
在很多人印象中,“體育教育”這四個字還停留在幾十年前的畫面里——一個體育老師在操場上吹哨子,讓學生跑步、跳繩、打球,看起來就像個“看孩子”的。
在他們眼中,這種專業沒什么“技術含量”,發展前景也有限,最多就是圖個穩定。
但問題是,這是北大。
一所全國頂尖的高校,會用寶貴的錄取名額和教學資源,只為培養幾個“身體素質好”的體育老師?
如果真這么想,那未免也太小看北大的格局了。
其實,北大設立的體育教育專業,根本不是大家想象的那樣。
這個專業隸屬于新聞與傳播學院,本身就說明了它的定位不是傳統意義上的“體育老師”,而是要培養兼具體育素養與傳播能力的復合型人才。
更何況,這位考生是憑借真實成績考入北大的,哪怕是通過體育專項渠道,他的文化課成績和綜合素質也絕非幾句“黃毛”或“臺球廳學渣”就能否定的。
結果評論區卻有人一看到錄取通知書,就脫口而出“畢業也就是送外賣的命”。
這種話聽起來像是“潑冷水”,但其實暴露的,是評論者自身認知的局限。
歸根結底,染什么顏色的頭發,是個人自由;選擇什么專業,也是個人興趣和未來規劃的體現。
用一個看似“非主流”的發型,或者一個被誤解的專業標簽,去否定一個考入頂尖高校的年輕人的努力和價值,這種思維方式,才最值得反思。
所以,是時候換個角度來看待這些年輕人了。
因為時代已經變了。未來的無限可能,不應該被頭發的顏色、穿著打扮,或者專業的名稱所限制。
真正決定一個人能走多遠的,從來不是這些外在標簽,而是他選擇了怎樣的方向,付出了多少努力,又有沒有持續向前奔跑的勇氣。
參考資料: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