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段時間我在安徽省走訪,開車行駛在高速路上、隧道口及服務區時,總是能看到類似“謹慎使用智能輔助駕駛”這樣的提醒。
這些提醒標語很刺眼,想不注意到都難。
這一現象的背景其實眾所周知:今年3月29日晚,安徽省境內發生了一起涉及智能輔助駕駛系統的嚴重交通事故,事故造成了3人死亡。如今幾個月過去,無論是涉事企業還是相關監管部門,都未對外公布詳細的調查結果。在事故責任認定懸而未決的情況下,這些隨處可見的提醒標語,成了當地交通管理部門無奈的選擇。
有人或許會說,這種大范圍的警示是否屬于因噎廢食?畢竟智能輔助駕駛技術近年來發展迅猛,諸多車企都將其作為核心賣點,宣傳其能提升駕駛安全性、減輕駕駛疲勞。安徽如此宣傳,似乎和大趨勢相違背。
我卻覺得它們不像罰單那樣具有強制性,也不似禁令那般決絕,這更像是一種相對負責任的折中方案。因為,在調查結果出來之前,到底是駕駛者過度依賴系統導致操作失誤,還是那家連名字都不能提的企業的輔助駕駛系統存在技術缺陷,抑或是兩者共同作用的結果,這些關鍵問題都尚無定論。在責任邊界模糊的情況下,只能讓司機謹慎使用輔助駕駛,很難要求廠家如何如何。
就好比有一只不明來歷的狼進了村子,咬傷了村民。在還沒有搞清楚這只狼的習性、沒有找到有效制服手段之前,村里最穩妥的做法必然是提醒村民盡量減少夜間外出,外出時務必結伴而行、攜帶防護工具,而不是反過來要求狼如何如何。
更早之前,在河北保定走訪時,有幾位車主告訴我,在安徽省發生這起悲劇事故后,他們也會謹慎使用智能輔助駕駛功能。
從交通治理的角度看,這些標語的出現也反映了新技術帶來的監管挑戰。智能輔助駕駛系統涉及復雜的算法邏輯、傳感器技術和人機交互設計,其事故責任認定遠比傳統交通事故復雜。
傳統事故中,責任往往清晰地落在駕駛者、車輛制造商或道路管理者身上。而現在,在智能系統介入后,責任邊界變得模糊,到底是算法判斷失誤,還是傳感器識別偏差?是系統設計缺陷,還是用戶操作不當?這些問題的厘清需要專業的技術鑒定、完整的數據留存和明確的法律依據,這都需要時間。在等待答案的過程中,監管部門既不能缺位,也不能越位,通過警示標語進行風險提示,恰是監管智慧的體現。
這些簡單粗暴的標語背后,清晰地展現了新技術落地時的典型困境,當創新速度超過監管能力,當技術風險挑戰傳統責任體系,最務實的做法往往是先拉起一道臨時的安全防線,在保護公眾安全的前提下,為問題的最終解決爭取時間。
離開安徽時,夕陽透過車窗灑在最后一塊“謹慎使用智能輔助駕駛”的標語牌上,反光的字跡顯得格外清晰。我知道,這些標語終將隨著事故調查結果的公布而完成使命。
所以,與其對安徽的這些標語有所苛責,或者不想讓這些刺眼的標語隨處可見,不如期待這起事故調查結果早點出爐。
而要想讓這起事故的調查結果早點出爐,就要和近期甘肅省在處理某敏感事故的做法學習,也就是更高級別的部門介入,破除調查過程中的束縛。最終,不管結果如何,一定要實事求是向公眾公布,給那家連名字都不方便提的企業一個清白,或者給那三個死難者一個清白。
再也不能等下去了!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