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百多年了,從美西戰爭到兩次世界大戰,再到冷戰拖垮蘇聯,美國手里就兩張王牌:槍桿子(軍事霸權)和綠票子(美元霸權)。靠著這兩樣,它在全球可以說是呼風喚雨。但今天,當他想用這套老辦法來對付中國時,卻發現越來越不好使,甚至有點像掄起了錘子,卻砸在了一團棉花上,使不上勁。
。前幾年,美軍自己內部用超級計算機推演了18次臺海沖突的劇本,結果呢?回回都是“慘勝”或者干脆輸了。為啥?因為時代變了。你航母再牛,能頂得住“東風快遞”嗎?咱們的東風-21D和東風-26,那可是被五角大樓內部稱為“航母殺手”和“關島快遞”的,專門就是為你航母量身定做的。你過來,我就能讓你有來無回。
更別提咱們海軍這些年的“下餃子”速度了。有人開玩笑說,中國一年下水的軍艦噸位,比某些中等強國整個海軍的噸位都大。這話雖然夸張,但背后是事實。從055大驅到福建號航母,我們的海軍正在從“黃水”走向“深藍”。美軍的優勢是在全球,但咱們的戰略很清晰:先確保在自己家門口,誰也別想撒野。這種力量的此消彼長,讓美國第一次感覺到,它的軍事威懾在中國面前,出現了“失靈區”。想靠幾艘軍艦就讓我們讓步的時代,一去不復返了。
再說綠票子。美元霸權是美國的命根子。以前,它想制裁誰,只要切斷你的美元結算通道(SWIFT系統),你就等于被踢出了全球貿易體系,經濟立馬休克。這招對付伊朗、俄羅斯,屢試不爽。
但用在中國身上,效果就大打折扣了。為啥?因為中國是全球最大的貿易國,是120多個國家和地區的最大貿易伙伴。你制裁我,等于把全球供應鏈給掐了,最后傷的是誰?傷的是所有人,包括美國自己。貿易戰打了好幾年,結果呢?美國的貿易逆差反而創了新高,國內通脹壓都壓不住。這就是殺敵八百,自損一千。
更讓美國無奈的是,它自己還在親手砸美元的招牌。凍結俄羅斯幾千億美元的外匯儲備,這事兒一出,全世界都看傻了。大家心里都在想:今天你能凍結俄羅斯的,明天是不是也能凍結我的?這讓很多國家開始“去美元化”,悄悄增持黃金,或者推動用本幣結算。咱們的人民幣國際化,還有那個很多人沒注意到的數字人民幣,正是在這個大背景下,一點點地在侵蝕美元的根基
軍事和金融上討不到便宜,美國想到了最后一招,也是它最有自信的一招:科技。尤其是芯片,這玩意兒是現代工業的“糧食”。美國覺得,只要我卡住你的脖子,不讓你用高端芯片,你的高科技產業不就得停擺?
這個想法,確實給我們造成了巨大的麻煩,華為就是最典型的例子。但結果呢?美國人可能沒讀過中國歷史,不了解我們這個民族的韌性。你越是封鎖,我越是要自己搞出來。
你看看這兩年發生了什么。在被“卡脖子”之前,咱們芯片自給率可能就5%左右。現在呢?硬生生被逼到了17%以上,而且還在飛速增長。華為被制裁后,沉寂了幾年,一出手就是Mate 60,里面那顆麒麟芯片,讓整個西方科技界都震驚了。這說明什么?說明美國的封鎖非但沒能打垮我們,反而倒逼我們下定決心,去攻克那些最艱難的核心技術,加速了我們全產業鏈的自主化進程。
再看看更宏觀的層面。海外博主現在刷短,都驚嘆“中國變酷了”。這種“酷”不是靠好萊塢電影宣傳出來的,是實打實的硬實力。遍地跑的新能源車,一半以上是國產品牌;全球最大的5G網絡,讓我們在萬物互聯的時代搶占了先機;每年畢業的470多萬理工科大學生,是美國的好幾倍,這個龐大的人才庫,才是我們未來最硬的底氣。
美國想搞科技聯盟,拉著歐洲、日韓一起圍堵我們。可問題是,大家都是要恰飯的。中國是全球最大的市場,放棄中國市場,對任何一家跨國公司來說都是無法承受的。所以我們看到一個很有趣的現象:政客在臺上喊著“脫鉤斷鏈”,企業家在臺下忙著簽約投資。這種身心不一的分裂,恰恰是美國霸權衰落,而中國市場吸引力依舊強大的最好證明。
聊到這兒,你可能就明白了美國那種“前所未有的無奈”到底是什么了。
它是一種“工具箱失靈”的無奈。以前無往不利的軍事威懾、金融制裁、科技封鎖,現在要么不敢用,要么用了效果適得其反。
它是一種“實力認知錯位”的無奈。它還活在冷戰剛結束那個“一超獨霸”的夢里,總覺得憑自己的體量可以碾壓一切。但它沒意識到,中國的經濟總量按購買力平價(PPP)算,早就超過它了。咱們的工業產值是它和G7加起來的總和。
它更是一種“內部消耗加劇”的無奈。當我們在集中力量辦大事,全力推進現代化建設的時候,美國在干什么?驢象兩黨為了選票斗得你死我活,社會被“黑命貴”、“政治正確”撕裂,鐵銹帶的工人們看著自己破敗的家園,華爾街的精英卻在賺得盆滿缽滿。一場新冠疫情,更是把它的制度短板暴露無遺。一個連自己內部都整合不好的國家,拿什么去跟一個心往一處想、勁往一處使的國家競爭?
當然,說這些不是要自滿。美國畢竟還是那個美國,它的科技存量、軍事實力、文化影響力依然是世界第一,瘦死的駱駝比馬大。我們的芯片、大飛機、生物醫藥等領域,跟它還有不小的差距。
但關鍵在于趨勢。一個在不斷透支霸權存量,內耗嚴重;一個在不斷積累發展增量,凝聚共識。這場世紀博弈,就像一場馬拉松。起跑時領先,不代表能第一個沖線。誰的耐力更足,誰的戰術更高明,誰能更好地調整自己的呼吸和節奏,誰才更有可能笑到最后。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