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代快報訊(通訊員 胡娟 慶玉玲 記者 盧河燕)7月23日,南京市玄武區梅園新村街道梅園新村社區組織5名老兵舉行故事分享會,慶祝建軍98周年。分享會的主人公有重返校園的南京農業大學大學生退役士兵,也有從軍營走向地方基層的老兵代表,更有抗美援朝志愿軍老戰士……他們雖身份、崗位不同,但每個人都有一段難忘的軍旅人生和不同的奮斗征程,都深藏著軍人的本色。
在“對話+展陳+互動”中,展現不同時代軍人的家國情懷,激勵社區居民尤其是青少年傳承紅色基因,做時代新人,厚植雙擁國防情懷。
七旬老兵李法忠1973年入伍來到空軍部隊,從事空軍航空理論研究工作,主編和參與編寫空軍各類航空裝備教材資料近百種,退休前為“空軍飛行指揮軍官碩士研究生”導師。退休安置到南京后,他扎根社區,成為梅園新村社區漢府街支部的一名黨支部書記。從保家衛國的軍人到服務鄰里的“兵支書”,他把軍營里的嚴謹熱情融入社區瑣事,用“為人民服務”的初心串聯起兩個戰場。
南京農業大學動物科技學院的張晨,到他這已經是四代從軍,曾祖父曾參加解放戰爭,爺爺入伍二炮(現火箭軍前身)部隊,父親參軍武警部隊。大一結束后,看到學校征兵宣傳毅然應征,如愿入伍服役于昆侖山腳下的一座小城。如今重返校園,成為南京農業大學的大三學生。
南京農業大學金融學院23級會計學的盧同揚曾服役于武警秦皇島支隊某中隊。他所在的中隊榮獲集體一等功2次、集體二等功10次、集體三等功33次,被譽為“守護忠誠的海上衛士”。要想真正成為“海中蛟龍”的一員,每一名官兵必須經歷“脫三層皮、換四種色、過五道關”的磨礪。
南京農業大學公共管理學院土地資源管理專業的李陽陽,曾服役于陸軍某旅,三尺機臺旁,她是精準傳遞指令的通信兵;軍史館里,她是講述榮光的“軍級優秀解說員”。她曾被選派到集團軍學習教育館和軍史館擔任解說員,一年以來為5000人解說超百場,獲評“優秀解說員”殊榮。
記者注意到,會場另一側,設置了部隊榮譽證書展陳區。展陳區中既有來自80歲退役軍人王爺爺的在黨50周年紀念章,也有00后大學生退役軍人的“四有”榮譽證書。
分享會結束后,00后退伍軍人李陽陽作為青年一代的代表,主動發起了一場采訪抗美援朝老兵的活動。采訪對象李發慶1950年12月參加志愿軍,獲抗美援朝出國作戰紀念章。在采訪過程中,老戰士不斷強調“保家衛國”的信念和“不怕犧牲”的精神。
活動的尾聲,由青少年們的主題涂鴉創作畫上句號。當老兵記憶里的彈痕,在畫筆下化作閃爍的星光;當戰場殘留的硝煙,在童畫中幻化成絢爛的彩虹——國防教育便完成了“記憶保存”到“精神再生”的動人升華。
(通訊員供圖)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