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24日,中國駐埃及大使館的官方網站公布了一則人事消息:前國防部新聞局局長、新聞發言人吳謙,正式出任駐埃及國防武官。
對于這位曾在多個重要場合代表中國軍方發聲、面對全球媒體應對重大敏感議題的將領,他的調動表面上看是一項正常的外交人事變動,但背后的分量與象征意義,顯然不止于此。
吳謙是個熟面孔,作為中國軍方“對外發聲”的代表人物之一,他曾十年如一日地出現在國防部的例行發布會上,以冷靜、嚴謹而富有節奏感的發言風格受到輿論的廣泛關注,從南海爭議、臺海局勢,到中美軍事摩擦,他曾多次被推到中外媒體的風口浪尖。
他此次履新還伴隨著軍銜晉升,從大校升為少將,這一細節看似技術性,但在中國軍隊體制內,高級軍銜的派駐在駐外崗位中并不常見,也就是說,吳謙的調任,不是一項常規輪崗,而是一次針對性極強的戰略部署。
這次任命背后的一個核心背景,是中埃防務合作近年來不斷走向深入。
要知道,埃及軍隊傳統上深受美軍影響,其空軍主力裝備多為美制F-16戰斗機,培訓體系和作戰理念也高度依賴北約體系。然而,在全球地緣政治格局不斷重構的背景下,埃及也在逐步尋求多元化的軍事伙伴,尤其是對中俄等國的技術與裝備表現出越來越濃厚的興趣。
幾年前,埃及就曾采購了中國制造的紅旗-9BE防空系統,該系統的技術源于解放軍的紅旗-9,是中國自主研發的中遠程防空導彈系統。
所以外界普遍推測,埃及已與中國簽署采購殲-10C多用途戰斗機的協議,雖然官方尚未證實這一消息,但在多個渠道中,這筆訂單的存在被認為“幾乎已成定局”。
此次吳謙出任駐埃及國防武官,或正是在為該筆訂單的后續落實——包括交付、人員培訓、系統整合等環節打基礎,他豐富的發言人經驗及對外溝通能力,恰好契合埃及這個地區大國在外交和安全議題上的高度敏感性。
過去十年,中東正經歷一場深刻的結構性變化,從敘利亞內戰到也門沖突,從以色列與阿拉伯國家的和解到美軍逐步撤出部分地區,各國開始重新評估自己的安全依賴。
尤其是像埃及這樣長期被美國“軍援”所捆綁的國家,也逐漸意識到單一依賴存在戰略風險,數據顯示,埃及每年從美國獲得超過10億美元的軍事援助,但伴隨而來的限制條款和政治壓力,也讓埃及政府多次感到“不自在”。
相較之下,中國向來主張“合作不干涉”,軍事合作以互利共贏為核心原則,不對對方內政指手畫腳,這種相對柔和的姿態,反而成為不少國家愿意進一步合作的“心理保障”。
這也是為什么,不僅是埃及,近年來中國與沙特、阿聯酋、伊朗等中東國家的防務關系都出現不同程度的升級,不只是武器出口,更包括聯合訓練、技術合作、反恐協作等多領域交集。
所以可以預見的是,如果殲-10C順利入列埃及空軍,未來中埃很可能還會拓展更深層次的軍事合作,比如在無人機、電子戰系統、聯合反恐演練等方面深化聯動。
更長遠來看,吳謙的角色也不僅限于雙邊事務,他還可能成為中國與整個阿拉伯世界防務對接的中間橋梁,畢竟,阿盟總部就設在埃及首都開羅,中國對這一區域事務的介入力度正在上升,你們認為呢?
信息來源:
魯中晨報:《吳謙少將履新中國駐埃及大使館國防武官》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