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視劇《我叫張思德》劇照。出品方供圖
他從四川儀隴縣一路走來,翻雪山,過草地,經過種種磨難,走到了陜北延安。從鄉間的“谷娃子”,到紅軍戰士,再到八路軍戰士,張思德一路走來,從最基層的連隊班組走到中央警備團,走到中共領袖的身邊。29歲時他走了,一篇不足千字的悼詞把他永遠留住,以他的人格、品質、信仰注釋著一個政黨的宗旨:為人民服務。
如今,張思德走到觀眾的面前。電視劇《我叫張思德》中,他風塵仆仆,面帶笑容,給人帶來信賴和溫暖,就像他燒的木炭一樣,不聲不響地發熱,溫暖周圍的人。
20集電視劇《我叫張思德》是一部人物傳記。根據張思德的經歷,這部劇激活了歷史,塑造出一個鮮活生動的人物形象,讓他走到觀眾面前,可親可敬,令人信服地感慨:這就是張思德。他不是一個能說會道的人,沒有豪言壯語,不引人注目,樸實平凡的他,訥于言而敏于行,想到就做,看到就行動,用行動來說話。他常說的話是“我去吧”“讓我來”。
劇中大量的生活細節展現了他的行為。比如,在列寧小學,看到戰士們打地鋪,睡在潮濕的草墊上,他就動手打竹床,編草鞋,組織大家建窯燒炭,自力更生,克服困難。過草地時沒有食物,他試吃野菜,教眾人辨識無毒野菜。看到老百姓缺水,他就主動下井,為老百姓淘井。力所能及,能做就做。這不是任務,也不是為了什么榮譽,而是發自內心的一種動因,這就是他的“德”,是他作為紅軍戰士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自覺。張思德把紅軍的使命落實到自己的行動中,雖然都是平凡小事,但不因善小而不為。
張思德是一個木木訥訥的人嗎?不是的。他從一名普通戰士被抽調到團部當通信員,到總部通信班,再到中央警備團,都是因為他的精干、機智、敏捷。通信工作、警衛工作,沒有機警和果敢不可能勝任。一路走來,張思德的忠誠、勇敢、機智多有體現:智闖金城寨,勇奪雪花鹽,過江入虎穴,帶回江防圖……屢立戰功,足見張思德的智勇雙全。只是,他不張揚,不邀功。職務高低,待遇多少,不縈于心,而是坦坦蕩蕩做事,出色完成首長交辦的任務。正因為如此,首長信任他,常常把最艱難的任務交給他。在千千萬萬的戰士中,他被選到中央警備團,再被選為毛主席的警衛員,都是源于他的品質。
一個人的形象,體現一支隊伍的精神風貌。張思德一路走來,就是一個紅軍戰士的淬煉成長史,也就成為一個政黨、一支軍隊的信念與作風的形象化表達。
《我叫張思德》的敘事手法樸實。沒有多少新花樣,沒有懸念,也不炫技,就是老老實實寫人,真實再現從儀隴入伍的四個農村青年在隊伍中的經歷。劇中,有人犧牲了,有人當了營長,還有人坐了班房,這就是他們的經歷。
如果要說《我叫張思德》在創作上有什么特征,也許就是“一路走來”,走著走著,每個人就走成了自己的角色。寫好一個“走”字,就真實、生動,有意味。劇中,與張思德形成鮮明對照的人物是潘有財,心眼多,處處顯示自己的聰明,小農意識與利己心思一直作祟,最終導致他挪用公款而受到審判。在這支為人民利益而工作的隊伍中,任何與人民利益相沖突的私心雜念,都難以找到立足之地,這也是這支隊伍能夠從小到大、從弱到強,最終戰勝一切敵人的根本原因。
這部劇在今天仍然具有深刻的啟示意義。一支隊伍如果失去了自我凈化能力,蛀蟲就會滋生。要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就不能丟棄自我革命、自我凈化的優良傳統。張思德,就是我們需要經常對照的一面鏡子。
來源:人民日報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