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7月23日,一份長達200頁的起訴書遞交到美國特拉華州高等法院。
起訴人:法國總統馬克龍夫婦。
被告:擁有1700萬粉絲的美國右翼網紅坎迪斯·歐文斯。
爭議核心:一個關于"變性人"和"亂倫"的離奇指控。
這場跨越大西洋的法律戰背后,折射出信息時代最棘手的問題——謠言的全球化傳播。
1953年4月13日,布麗吉特·特羅尼厄出生在法國亞眠一個巧克力商人家庭。父親讓·特羅尼厄經營著創立于1872年的家族巧克力店,這個品牌傳承了五代人。布麗吉特是家中六個孩子的老幺,從小就展現出對文學的濃厚興趣。
1989年4月29日,坎迪斯·歐文斯出生在美國紐約州白原市。這個非洲裔美國女孩的童年并不平靜。
父母離婚后,她跟隨祖父母在康涅狄格州斯坦福生活。17歲那年,她受到了來自白人同學的種族主義死亡威脅。這段經歷在某種程度上塑造了她后來的政治立場。
兩個女人的人生在不同的大陸展開,布麗吉特選擇了教育行業,成為一名法語和拉丁語教師。
她先在斯特拉斯堡的露西·貝爾熱學院任教,后來轉到亞眠的天佑高中。就是在這所耶穌會學校里,她遇到了那個改變她命運的學生,15歲的埃馬紐埃爾·馬克龍。
歐文斯的道路截然不同。大學輟學后,她先在《時尚》雜志擔任行政助理,后來進入私募股權公司工作。
2016年,她創辦了"社交驗尸"網站,試圖打擊網絡霸凌。誰能想到,幾年后她自己會成為網絡霸凌的制造者?
布麗吉特與馬克龍的師生戀曾經轟動法國,一個39歲的老師,一個15歲的學生。這段相差24歲的戀情最終修成正果,2007年,兩人正式結婚。馬克龍曾經說過:"沒有她,我就無法成為自己。"
歐文斯的轉型更加戲劇化,從自由派到保守派,從反特朗普到挺特朗普,她的政治立場180度大轉彎震驚了美國政壇。
2017年,她加入"轉折點美國"組織,成為該保守派團體的傳媒總監。她發起的"英國退歐"運動鼓勵美國黑人脫離民主黨,在保守派圈子里名聲大噪。
2021年,關于布麗吉特的謠言開始在法國社交媒體流傳。有人聲稱她原本是個男人,冒用了別人的身份,這些謠言最初只在邊緣網絡社群傳播,影響有限。
直到坎迪斯·歐文斯出現。
2024年3月,歐文斯在她擁有450萬粉絲的賬號上發布了一段,標題觸目驚心:《法國第一夫人是男人嗎?》這不是她第一次涉足陰謀論,也不會是最后一次。
一開頭,歐文斯就拋出了驚人論斷:"我愿意用我的整個職業聲譽來擔保,布麗吉特·馬克龍確實是一名男性。"她聲稱掌握了"爆炸性證據",說布麗吉特出生時的"真實姓名"是讓·米歇爾·特羅尼厄。
這個名字聽起來很有說服力,直到你發現一個細節:讓·米歇爾·特羅尼厄確實存在,他就是布麗吉特的哥哥。歐文斯巧妙地利用了這個真實存在的人名,編織出一個精巧的謊言。
歐文斯的指控遠不止于此,她聲稱布麗吉特與馬克龍的婚姻是"亂倫",暗示兩人存在血緣關系。這個說法毫無根據,馬克龍與布麗吉特家族并無任何血緣關系,他們的結合純粹是師生戀情的延續。
為了讓謠言看起來更可信,歐文斯制作了一個名為《成為布麗吉特》的八集系列節目。每一集都充滿了所謂的"證據分析"和"照片對比"。她甚至自費出版了同名書籍,專門"揭露布麗吉特的變性人身份"。
這不是簡單的網絡八卦,而是一場精心策劃的商業化造謠活動。歐文斯銷售相關周邊商品,從這些陰謀論中獲得實實在在的經濟利益。她在社交平臺X上向近700萬粉絲推廣這些內容,觀看量迅速突破數百萬次。
謠言的傳播速度超出了所有人的想象。從法國到美國,從歐洲到世界各地,關于布麗吉特的惡意傳言如病毒般蔓延。馬克龍夫婦發現自己陷入了一場前所未有的網絡風暴。
每當馬克龍夫婦出現在公共場合,他們都能感受到圍觀者異樣的目光。那些惡毒的謠言已經深深植入了某些人的意識中。這對夫婦承受著巨大的精神壓力,他們的私生活被徹底暴露在聚光燈下。
歐文斯的影響力不容小覷,作為特朗普的堅定支持者,她的言論具有強大的動員能力。
2019年新西蘭基督城大屠殺的兇手曾經公開表示,歐文斯的思想"讓我變得更加極端"。這個細節讓人不寒而栗,網絡煽動的危險性遠超想象。
面對這場輿論海嘯,馬克龍夫婦最初選擇了沉默。他們希望時間能夠平息爭議,真相能夠自然浮現。
這種策略在傳統媒體時代或許有效,在社交媒體時代卻是致命的,沉默被解讀為默認,謠言在缺乏反駁的情況下愈演愈烈。
2024年3月8日,馬克龍終于忍無可忍。他在一次公開場合首次回應了關于妻子的惡毒傳言:"這些說法完全沒有根據,是網絡攻擊的一個真實案例。
最糟糕的就是虛假信息和編造的劇本,人們最終會相信它們,甚至打擾你們的親密關系。"
馬克龍的這番話透露出深深的無奈,作為一國總統,他不得不為妻子的性別進行辯護,這本身就是一個荒誕的現實。
2025年7月14日,布麗吉特的律師向法國最高法院提起上訴。就在國內訴訟進行的同時,馬克龍夫婦做出了一個前所未有的決定,在美國起訴歐文斯。
7月23日,一份厚達200頁的起訴書遞交到特拉華州高等法院。特拉華州的公司法相對完善,許多大型企業都在這里注冊。更重要的是,這里的法官對誹謗案件經驗豐富。
起訴書列出了22項指控,包括誹謗、虛假描繪和暗示性誹謗。馬克龍夫婦的代理律師來自克萊爾·洛克律師事務所,這家事務所專攻誹謗案件,在國際上享有盛譽。
律師湯姆·克萊爾在聲明中直言不諱:"歐文斯對馬克龍夫婦展開了持續一年的誹謗攻勢。"起訴書詳細描述了歐文斯如何"發起一場充滿謊言的全球性羞辱運動,目的是宣傳她的頻道,并吸引更多瘋狂的粉絲"。
這場訴訟的特殊性在于,現任國家領導人對外國媒體人士提起誹謗訴訟極為罕見。除了特朗普這個特例,很少有在職政要會選擇這種極端手段。馬克龍夫婦的決定表明,他們已經忍無可忍。
起訴書中提到了一個關鍵細節:馬克龍夫婦曾經三次要求歐文斯撤回不實言論,每次都附上了"無可辯駁的證據"。
這些證據包括布麗吉特的出生證明,證明她出生時就是女性,姓名為布麗吉特·特羅尼厄;醫學證明顯示她與馬克龍沒有任何血緣關系;還有證據表明兩人并未受到任何與中情局相關的勢力控制或勒索。
歐文斯對這些證據的回應是什么?完全無視。她不僅拒絕撤回不實言論,還將馬克龍夫婦的澄清作為進一步炒作的素材。這種行為讓人看清了她的真實目的——借助爭議獲取流量和金錢。
與此同時,法國國內的相關案件也在推進。2024年9月,兩名散布類似謠言的法國女性被判公共誹謗罪,需要賠償布麗吉特和其兄弟共計1.3萬歐元。這個判決被很多人視為正義的小小勝利。
命運的轉折出現在2025年7月10日,兩名涉案人的上訴獲得成功,改判無罪,這個結果讓法國民眾大跌眼鏡,也讓馬克龍夫婦感到憤怒。布麗吉特的律師立即表示,將向法國最高法院提起上訴,堅持追責到底。
國內案件的挫折讓馬克龍夫婦更加堅定了在美國起訴的決心,他們意識到,面對全球化的網絡誹謗,必須采用跨國法律手段。
歐文斯的反應完全在意料之中。7月23日,就在起訴書遞交的當天,她在自己的節目中回應道:"這起訴訟充斥著事實錯誤,是一場顯而易見且絕望的公關操作,目的是抹黑我的人格。"
她的發言人更是措辭激烈,稱這場訴訟是"外國政府對美國獨立記者基于憲法第一修正案所獲權利的攻擊"。這種說辭很聰明,將自己包裝成言論自由的捍衛者,將馬克龍夫婦描繪成專制者。
歐文斯在網絡上發布了一張報道訴訟新聞的截圖,配上馬克龍夫婦的照片和挑釁性文字:"今天我要拿下這頂假發,敬請關注。"這種挑釁姿態顯示,她完全沒有退縮的意思。
馬克龍夫婦通過律師回應了歐文斯的挑釁:"歐文斯女士的誹謗活動顯然是為了騷擾和傷害我們及我們的家人,并博取知名度和關注,我們給了她一切機會讓她收回這些指控,她拒絕了。"
歐文斯的商業模式建立在爭議之上,越是離奇的指控,越能吸引眼球,越是有人反駁,越能制造話題。這是一個完美的流量閉環,真相反而成了她獲利的工具。
馬克龍夫婦愿意親赴特拉華州出庭,這個細節傳遞出強烈信號:他們準備戰斗到底。
作為法國總統和第一夫人,他們本可以選擇默默承受,維護所謂的"大國風度",選擇公開對抗,說明這場誹謗已經觸及了他們的底線。
如果馬克龍夫婦勝訴,將為其他政要維護名譽提供先例。如果敗訴,可能會鼓勵更多的惡意誹謗。某種程度上,這不僅是一場個人名譽之爭,更是真相與謊言的較量。
布麗吉特·馬克龍今年已經72歲,她本可以安享晚年,陪伴丈夫走完政治生涯的最后階段。現在她卻不得不為自己的性別進行法庭辯護,這種荒誕感讓人深思。
網絡時代的信息傳播具有前所未有的速度和廣度,一個惡意的謊言可以在幾小時內傳遍全球,造成的傷害可能持續數年甚至數十年。傳統的辟謠機制在這種情況下顯得蒼白無力。
坎迪斯·歐文斯代表了一種新型的媒體人物:她們不受傳統新聞倫理約束,不需要承擔社會責任,純粹以流量和收益為導向。這種模式的興起對整個信息環境構成了挑戰。
馬克龍夫婦的這場跨國訴訟,實際上是在為數字時代的名譽權保護探索新路徑。
他們的勝敗將影響無數面臨類似困擾的公眾人物,更重要的是,這場訴訟可能推動相關法律的完善,為網絡空間的治理提供參考。
真相終究會戰勝謊言嗎?答案或許就在特拉華州的法庭里。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