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編輯/南方健哥
當泰國士兵在柏威夏寺附近的叢林中扣動扳機,柬埔寨邊境村莊的茅草屋在炮火中轟然倒塌時,這場看似局部的邊境沖突已悄然演變為東南亞地緣政治的縮影。美國國務院7月24日發出的停火呼吁,在泰國代理總理辦公室的聲明中遭遇冷遇——"無需第三方調解"的表態背后,是兩國對歷史主權的強硬堅持,更是半個世紀未決的邊境爭端在新時代的激烈爆發。
泰國與柬埔寨的邊境槍聲,早已不是第一次打破湄公河流域的寧靜。但自7月初以來,沖突范圍從最初的柏威夏寺周邊,迅速蔓延至達曼、奧多棉吉等12個邊境地區,形成了綿延400多公里的對峙線。在泰國黎府的邊境村莊,72歲的村民素帕拉向記者展示了他珍藏的彈殼——這些來自不同年代的金屬碎片,記錄著從越戰時期到今天的沖突痕跡。"年輕時躲越南人的炮彈,現在躲柬埔寨人的子彈,我們的生活就是在掩體里度過的。"素帕拉的嘆息道出了邊境居民的宿命。
根據泰國軍方7月25日發布的戰報,沖突已造成20多名平民死亡,另有超過100人受傷,近3萬名村民被迫撤離至臨時避難所。在黎府的一所小學避難所里,堆積如山的救災物資旁,10歲的女孩阿妮正用蠟筆描繪家鄉的樣子,畫紙上的房屋卻被涂成了黑色。"老師說黑色代表被燒毀的家。"她的母親坤卡倫紅著眼眶說,她們已經在這里住了12天,每晚都被遠處的爆炸聲驚醒。
與泰國相對透明的傷亡通報不同,柬埔寨政府至今未公布具體傷亡數字。但從其頻繁向聯合國機構求援的舉動中,不難推測其損失的慘重。一位不愿具名的柬埔寨軍方人士向路透社透露,在奧多棉吉省的防御戰中,老舊的蘇制D-30榴彈炮根本無法抵御泰國新型VT-4主戰坦克的沖擊,"我們的士兵只能躲在戰壕里,看著陣地被一點點蠶食"。這種裝備代差的懸殊,讓沖突呈現出不對稱的殘酷性——泰國軍方高調展示的無人機偵察畫面中,柬埔寨邊境的防御工事如同紙糊的玩具,在精確制導炮彈面前不堪一擊。
沖突的擴大化背后,是雙方軍事部署的持續升級。泰國陸軍第2軍軍長威拉蓬中將證實,已向邊境增派了裝備有"塔沃爾"突擊步槍的特種部隊,并部署了從韓國引進的K9自行火炮。這些現代化裝備與柬埔寨軍隊使用的AK-47步槍、T-55坦克形成鮮明對比——后者大多是上世紀70年代蘇聯援助的老舊裝備,部分甚至是從南越軍隊手中繳獲的戰利品。
在柏威夏寺附近的高地,泰國士兵搭建的觀察哨可以清晰看到柬埔寨一側的防御陣地。"他們的重機槍射程只有800米,我們的狙擊步槍在1500米外就能精準命中目標。"正在擦拭狙擊槍的泰國狙擊手查儂向記者炫耀著他的武器,槍身上的瞄準鏡反射著湄公河的波光。這種裝備差距,讓柬埔寨軍隊不得不依賴叢林地形進行游擊防御,卻依然難以抵擋泰國軍隊的攻勢。
歷史積怨:柏威夏寺的百年主權之爭
沖突的核心,始終繞不開那座矗立在扁擔山脈懸崖上的柏威夏寺。這座始建于11世紀的吳哥式建筑,如同一位沉默的歷史見證者,目睹著泰柬兩國一個多世紀的主權爭奪。1962年,國際法院將寺廟主權判給柬埔寨,但寺廟周邊4.6平方公里的土地歸屬問題卻成了懸而未決的尾巴。
在泰國曼谷的國家博物館里,一幅1904年的法屬印度支那地圖被放在防彈玻璃后——這張由法國殖民者繪制的地圖,將柏威夏寺標記為柬埔寨領土,成為柬埔寨主張主權的關鍵依據。而泰國歷史學家則拿出1935年的測量報告,指出當時的暹羅政府曾實際控制該地區。"這不是簡單的地圖之爭,而是殖民歷史留給我們的傷疤。"朱拉隆功大學歷史系教授頌猜在課堂上,向學生們展示著兩國教科書對同一事件的不同描述。
這種歷史認知的分裂,在2008年達到頂峰。當年柬埔寨將柏威夏寺列入世界文化遺產名錄,引發泰國國內大規模抗議,激進分子甚至沖擊了柬埔寨駐曼谷大使館。時任泰國總理沙馬因允許柬埔寨申請世界遺產而被彈劾,成為這場爭端的第一個政治犧牲品。從此,柏威夏寺不僅是宗教圣地,更成為兩國民族主義的圖騰——泰國人認為這是"被搶走的國寶",柬埔寨人則視其為"國家尊嚴的象征"。
隨著沖突升級,兩國的民族主義情緒被進一步點燃。在曼谷的街頭,小販們兜售著印有"收復柏威夏"字樣的T恤;金邊的酒吧里,年輕人舉杯高呼"保衛寺廟"的口號。社交媒體上,雙方網民展開激烈罵戰,歷史照片與衛星地圖被反復解讀,每一個細節都成為證明己方主權的證據。這種情緒的發酵,讓兩國政府在談判中幾乎沒有退讓的空間——任何妥協都可能被視為對國家利益的背叛。
美國國務院的停火呼吁,在東南亞外交圈引發了微妙的漣漪。7月24日,美國駐泰國大使羅伯特·戈德堡緊急約見泰國代理總理巴維,傳遞了"立即停火、重啟對話"的立場。但泰國政府的回應卻相當冷淡,外交部發言人塔尼在記者會上明確表示:"泰柬之間的問題,應該由泰柬自己解決。"
這種拒絕背后,是泰國對自身區域影響力的維護。作為東盟創始成員國,泰國一直將中南半島視為自己的"勢力范圍",對外部力量介入本地區事務保持高度警惕。在去年的東盟峰會上,泰國代表曾公開反對美國提出的"印太經濟框架"涉及東南亞邊境問題的條款,認為這是對地區主權的干涉。此次拒絕美國調解,既是對歷史主權的堅持,也是對區域主導權的宣示。
柬埔寨的外交策略則呈現出另一番景象。7月25日上午,柬埔寨外交大臣布拉索昆在金邊緊急召見了中國、俄羅斯、法國等12個國家的使節,通報邊境局勢并尋求支持。在會見聯合國駐柬協調員時,布拉索昆提交了長達20頁的證據報告,詳細羅列了泰國軍隊"侵犯主權"的行為,呼吁聯合國安理會召開緊急會議討論此事。
但現實卻給了柬埔寨沉重一擊。聯合國安理會在7月25日的閉門會議后,僅發表了一份措辭溫和的聲明,呼吁雙方"保持克制",并未提及柬埔寨期待的"主權保護"內容。一位參與會議的外交官透露:"多數成員國認為,這是歷史遺留問題,外部介入可能適得其反。"俄羅斯代表甚至直言,不應將冷戰思維帶入東南亞事務,暗指美國試圖借調解擴大影響力。
東盟內部的態度同樣復雜。老撾作為今年的東盟輪值主席國,曾提議召開緊急外長會議,但遭到泰國的婉拒。越南則保持中立,其外交部聲明稱"相信兩國能通過東盟框架解決分歧"——這種看似積極的表態,實則反映了東盟國家不愿卷入爭端的普遍心態。在東南亞的權力平衡中,任何國家都不愿因支持一方而得罪另一方,畢竟泰柬都是東盟經濟共同體的重要成員。
中國的立場則體現了大國的審慎。外交部發言人在例行記者會上表示,"尊重兩國主權和領土完整,支持通過對話協商解決分歧",既未偏向任何一方,也強調了不干涉內政的原則。這種態度得到了兩國的認可——柬埔寨需要中國的經濟支持,泰國則重視與中國的貿易關系,雙方都不愿因邊境問題影響與中國的整體合作。
在泰國尖竹汶府的軍事基地,一排嶄新的以色列"長釘"反坦克導彈正在卸載。這些射程達25公里的精確制導武器,將很快部署到邊境前線。泰國軍方發言人訕森少將毫不掩飾地表示:"我們有能力在72小時內摧毀所有爭議地區的敵方工事。"這種底氣,來自泰國近十年來年均增長5%的軍費開支,以及與美國、中國、韓國等多國建立的軍事合作關系。
相比之下,柬埔寨的軍備狀況堪稱窘迫。在馬德望省的軍火庫,記者看到的是堆積如山的AK-47步槍和RPG-7火箭筒,這些大多是上世紀80年代的蘇式裝備。一位柬埔寨軍官無奈地說:"他們的無人機在我們頭頂盤旋,我們連像樣的防空武器都沒有。"這種裝備代差,讓沖突呈現出明顯的不對稱性——泰國可以從容地進行遠程打擊,而柬埔寨只能依靠士兵的血肉之軀進行防御。
這種不對稱對抗造成的傷亡差距,或許正是柬埔寨不愿公布傷亡數字的原因。據逃離沖突區的柬埔寨難民透露,在達曼地區的一次炮擊中,一個有50戶人家的村莊幾乎被夷為平地。"尸體太多,根本來不及掩埋。"35歲的難民桑蘭描述著他目睹的場景,"泰國人的炮彈像雨點一樣落下,我們的抵抗毫無意義。"
人道主義危機正在邊境地區蔓延。在柬埔寨奧多棉吉省的難民營,近萬名難民擠在臨時搭建的帳篷里,每天只能分到500克大米和一瓶飲用水。世界衛生組織的醫療隊發現,這里的兒童營養不良率高達30%,瘧疾和霍亂的發病率也在上升。營地負責人索皮對記者說:"我們需要藥品、帳篷和食物,但國際援助遠遠不夠。"
泰國一側的情況相對較好。政府在黎府、四色菊府設立了12個避難所,配備了醫療站和學校。但心理創傷卻難以愈合,在黎府的一所避難所,心理咨詢師發現80%的兒童出現了夜驚癥狀。"他們總是夢見炮彈爆炸,有的孩子甚至不敢在有屋頂的地方睡覺。"心理咨詢師蓬西說,這種心理陰影可能影響他們的一生。
邊境貿易的中斷則讓兩國經濟雪上加霜。在泰國沙繳府的邊境市場,原本每天有超過2000輛貨車進出,如今卻門可羅雀。市場老板維拉哭訴道:"我的倉庫里堆滿了即將過期的水果,損失已經超過100萬泰銖。"柬埔寨的農產品出口同樣受阻,磅湛省的農民們眼睜睜看著成熟的芒果爛在地里,因為通往泰國的運輸通道已被戰火切斷。
旅游業的損失更是難以估量。柏威夏寺自沖突爆發后已關閉,這座每年能帶來2000萬美元收入的世界遺產,如今成了無人問津的戰場。泰國清邁大學旅游系的研究報告顯示,邊境沖突已導致赴泰柬兩國的國際游客數量下降15%,預計全年旅游業損失將超過10億美元。
泰國代理總理巴維在7月25日的內閣會議上,拍著桌子怒斥柬埔寨"將炮火對準平民"。這種強烈譴責的背后,是泰國試圖占據道德高地的策略——通過強調保護平民,為其軍事行動尋找正當性。但柬埔寨政府隨即發表聲明,指責泰國"利用平民傷亡作為擴大戰爭的借口",并公布了泰國軍隊炮擊柬埔寨村莊的衛星圖像。
雙方的各執一詞,反映了這場沖突的復雜性。表面上看,是邊境領土的爭端;深層次看,是歷史積怨、民族主義、地緣政治等多重因素的交織。柏威夏寺的歸屬只是一個引爆點,真正的問題在于,兩國如何在尊重歷史的前提下,找到符合現實利益的解決方案。
歷史經驗表明,武力無法解決邊境爭端。上世紀80年代,泰柬曾因邊境問題爆發大規模沖突,最終在東盟調解下達成停火,但爭端并未根本解決。如今,隨著兩國經濟的發展和國際地位的提升,更需要通過理性對話找到出路。畢竟,在全球化時代,鄰國之間的合作共贏遠比對抗沖突更符合國家利益。
對于國際社會而言,此時的介入需要格外謹慎。任何帶有偏袒性的表態,都可能激化矛盾;而單純的停火呼吁,又難以觸及問題的本質。或許,最佳的選擇是支持東盟發揮調解作用,讓兩國在熟悉的區域框架內,通過平等協商找到平衡點。畢竟,只有來自本地區的解決方案,才能真正得到雙方的認可和執行。
在泰國黎府的避難所里,素帕拉老人每天都會眺望邊境的方向。他不知道這場沖突何時才能結束,但他清楚地記得,在和平年代,他曾和柬埔寨的鄰居一起在湄公河里捕魚,一起在寺廟里祈福。"我們本來可以像兄弟一樣相處,"老人的眼中充滿了期盼,"希望那些當官的能明白,和平比什么都重要。"
這場仍在持續的邊境沖突,不僅考驗著泰柬兩國領導人的政治智慧,也考驗著東南亞地區的和平機制。當炮火的硝煙散去,留給兩國的,或許應該是對歷史的反思,對和平的珍惜,以及對未來的共同期許。畢竟,在這片飽經滄桑的土地上,人們渴望的不是戰爭與對抗,而是世代相傳的和平與繁榮。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