贛江水暖映初心,滕閣風清沐古韻。
“萬名學子走進南昌”活動中,
青年才俊沉醉英雄城懷抱:
政策春風拂過心田,
新“人才10條”播撒希望;
紅色血脈在南昌八一起義紀念館澎湃,
千年文脈于滕王閣飛檐間低語;
光影流轉,
“洪城拍客”的鏡頭定格贛江生態畫廊。
當首批活動行程落幕,
學子們心聲如潮,
“此心安處是南昌”,
愿將青春作筆,共繪英雄城新天。
英雄城向青年英才發出“英雄帖”
7月24日晚,豫章師范學院培訓中心燈火通明,一場別開生面的座談會在此舉行。來自全國多所高校的百余名學子齊聚南昌,共話發展機遇,深入了解南昌新“人才10條”政策。這場“萬名學子走進南昌”活動的重要環節,展現了英雄城對青年人才的渴求與誠意。
“南昌比任何時候都更需要青年,也更能成就青年!”座談會上,人才政策成為焦點。南昌的人才政策涵蓋落戶補貼、創業扶持、科研資助和生活保障,其中“生活補貼實現‘免批秒兌,即申即享’”“最高500萬元支持人才創新團隊”和“3700套洪漂驛站”等舉措引發學子熱議。
“大學生可申請最長3個月的免費洪漂驛站,解決了初到南昌的‘落腳難’問題。”北京大學匯豐商學院學生陳軍提問驛站分布和申請流程,相關負責人回應稱,驛站覆蓋全市重點產業園區,通過“南昌人才碼”線上平臺可一鍵申請,審核周期縮短至3個工作日內。
政策還明確,應屆畢業生來昌就業可享受博士10萬元、碩士3萬元、本科1萬元的補貼,并疊加“洪漂計劃”租房補貼,確保青年人才落地“第一站”無憂。武漢大學學生詹卓靜詢問非江西籍學生是否同等待遇,得到肯定答復后表示:“南昌的誠意讓人心動!”
推介環節中,南昌建設“區域科創中心、金融中心、先進制造業與高品質服務業集聚發展中心”的藍圖吸引學子關注。北京大學物理學院博士賴傳睿詢問產學研合作平臺,相關負責人以瑤湖科學島和太行實驗室江西創新中心為例,強調南昌正以“項目+人才”模式打造創新聯合體。
座談會尾聲,學子們對南昌的生態與文化也充滿興趣。相關負責人以“一江十河串百湖”的生態畫卷和萬壽宮歷史文化街區的煙火氣作答,并提到:“這座城市能讓你在滕王閣看‘落霞與孤鶩齊飛’,在秋水廣場感受現代都市活力。”
豫章故郡悟紅色青春
夏日微風映照著贛江之濱,滕王閣迎來一批青春的身影。參加“萬名學子走進南昌”活動的學子們在昌行程最后一天,懷揣著對歷史的追尋,踏上南昌這片紅土地,開啟了一場融合文化瑰寶與革命精神的雙重文化洗禮。
在滕王閣巍峨的飛檐下,青年學子拾級而上。他們指尖撫過斑駁的石刻碑文,凝神聆聽講解員講述“物華天寶”的千年文脈。當“落霞與孤鶩齊飛”的壯美畫卷在眼前鋪展時,歷史的回響與眼前江天浩蕩交織,激起心底最深處的文化共鳴,北京大學軟件與微電子學院學生錢可鳴在高閣遠眺良久,輕聲感嘆:“在古人吟詠的地方,才真正觸摸到‘襟三江而帶五湖’的磅礴氣象。南昌水美景美,不僅是詩意棲居的樂土,更是充滿機遇的創業熱土、奮斗沃土、筑夢之城。”
隨后學子們莊重步入南昌八一起義紀念館。在當年決策的會議桌前,在布滿彈痕的軍服前,在記錄烽火歲月的展板前,年輕的面龐寫滿肅穆與沉思。槍炮模型、軍事沙盤無聲訴說著石破天驚的第一槍如何劃破沉沉暗夜。北京大學物理學院學生胡佳妮久久駐足于南昌八一起義紀念館內,激動地說:“凝視著展柜里縫滿補丁的軍裝,才真正懂得,今日南昌的每一次拔節生長,都源自那永不褪色的初心。”
從千年名樓到軍旗升起的地方,青年學子在南昌讀懂了歷史的厚重與時代的召喚;數日行走,英雄城的精神滋養已悄然轉化為扎根紅色熱土的志向。“在南昌,歷史與未來同頻共振,我要把青春奮斗融入這片創業沃土!”北京大學心理與認知科學學院學生況碩凱由衷表白。
光影詩意棲居入鏡來
鏡頭聚焦晨霧中的城市天際線,筆尖記錄贛江風里的市井煙火。“萬名學子走進南昌”活動首批學子,四天三晚用腳步丈量“一江兩岸”的生態畫卷,并將所見所感化作光影,匯入南昌日報社洪觀新聞平臺“洪城拍客”的創作熱潮。
當隊伍走進艾溪湖森林濕地公園,快門聲化作此起彼伏的驚嘆。天鵝在蘆葦蕩中優雅巡游,白鷺掠過如鏡湖面,大學生們或蹲身拍攝睡蓮上的蜻蜓,或凝神記錄生態科普館的展陳。來自東北農業大學的張廷不斷調整取景角度,拍下天鵝與城市和諧共生的速寫:“原來英雄城不只有紅色基因,更有如此靈動的綠色詩篇。我學風景園林專業,希望未來就業用所學所長賦能南昌更多的美景。”
贛江如一條碧玉帶穿城而過,江畔微風帶著南昌特有的濕潤,吹走旅途疲憊,也在外地學子們的心中吹起陣陣漣漪。臨江遠眺,學子們用鏡頭捕捉晚霞為摩天輪鍍金的瞬間。蘭州工業學院機械設計制造專業學生王永成表示:“幾天行程,讓我愛上了這座城市。期待在南方的水土里,續寫屬于自己的成長故事,將西北賦予我的堅韌,在江南的靈秀中,釋放出更奪目的力量。”
白晝采擷的鮮活素材,在深夜化作創作激情。學子們將照片展現贛江夜景流光溢彩的照片上傳“洪城拍客”平臺,記錄走進南昌的青春印記。記者發現,這些作品中既有大廣角俯瞰的城市肌理,也有微觀鏡頭下的自然奧秘,更飽含著年輕一代對詩意棲居南昌的深切向往。
當青春視角與生態畫卷相遇,學子們的鏡頭與筆端正為英雄城描繪著動人注腳。這些躍動在數字平臺上的光影文字,不僅記錄著南昌綠色發展實踐,更讓生態文明建設的生動故事,隨著青春創作力傳向更廣闊的遠方——恰如日益豐沛的贛江水,在城市血脈中奔涌不息。
學子心聲
用語言傳遞南昌的詩意與溫度
湖南師范大學 李笑怡
漫步艾溪湖森林濕地公園的綠意里,水鳥時不時掠過湖面,藏著城市與生態共生的溫柔。
南昌的詩意從不是刻意營造的景致,而是藏在自然與人文的呼吸里。作為西班牙語專業學生,我格外關注這座城市的國際表達:萬壽宮歷史文化街區的青磚黛瓦間,流動著千年豫章的文脈;南昌高新區的現代樓宇中,跳動著科技創新的脈搏。傳統與現代的交融,讓我渴望用專業所長,將南昌的生態之美、文化之韻,細細傳遞給西語世界。
更打動我的是這座城市的溫度。人才政策里細致的服務保障,與街頭巷尾溫暖的市井煙火相得益彰,讓我真切感受到:這里既有施展才華的舞臺,也有詩意棲居的生活。這份踏實與熱忱,堅定了我來昌發展的決心。未來,我愿成為南昌的文化使者,讓世界聽見這座英雄城溫柔而有力量的聲音。
讓青春之花綻放在紅土地上
南昌大學 劉嘉豪
四年求學時光,讓我與南昌結下了深厚緣分。此次“萬名學子走進南昌”活動,更讓我重新認識了這座城市的多元魅力,發現了藏在日常里的更多驚喜。
江銅公司的智能化銅箔生產線,用精準的數據流刷新了傳統冶金的粗放印象,讓我看見傳統產業“智”造新生的活力;晶和科技的硅襯底LED技術,以自主創新在半導體領域實現彎道超車,展現著南昌硬核的科創底氣;濟民可信的智能化藥廠,從研發到生產的全鏈條升級,讓我真切感受到這座城市對創新的包容,以及政策扶持的實在溫度。
如今的南昌,產業集群日漸完善,配套服務愈發貼心。這份創新與包容交織的城市氣質,早已悄悄埋下將我留下的種子。未來,我希望扎根這片紅土地,所學融入城市發展的脈搏,在這里打拼出屬于自己的天地,與南昌共赴更精彩的未來。
在這里看見心中渴盼的“生長土壤”
中南財經政法大學 賀蕓琪
初到南昌,便被這里的多元氣質打動。站在滕王閣上,飛檐翹角的弧度里藏著古人的巧思,廊壁壁畫的細膩紋路透著匠人的專注,這種在沉淀中穩步生長的氣質,讓我這個財經學子倍感親近——就像經濟發展中,既要守住根基,又要穩步向前的智慧。
在南昌八一起義紀念館,我讀懂了這座城市敢闖敢試的內核。那些在艱難中統籌資源、于困境中尋求突破的實踐,恰與我們財經學子追求的創新思維相契。走進江銅創新展示中心,循環經濟模式讓每一份資源都實現價值延伸;南昌海立的生產線上,精益化管理讓傳統制造業迸發新活力。
這片土地既有歷史積淀的務實底色,又有實踐創新的鮮活養分,正是我們渴望的“生長土壤”,我期待用專業能力參與這里的發展,讓所學真正扎根這片充滿機遇的土地。
來源:洪觀新聞記者 萬曉霞 萬磊 萬玲/文 楊紫韜/圖
編輯:姚西林 二審:劉培堃 終審:毛學文
南昌發布
微信公眾號:nc_fabu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