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少人應該聽過這句話“俄烏沖突對歐洲來說并不算好事,甚至可能會讓他們淪為最大的輸家”。
有不少覺得默克爾的這句話太過悲觀,但現在看來,默克爾的預測真不愧是真知灼見,而她也不愧被稱為“歐洲鐵娘子”、“歐洲定海神針”。
大家都知道,俄烏沖突持續至今已經三年多的時間,今天凌晨剛剛結束俄羅斯與烏克蘭之間的第三次談判,但從談判結果來看,想要停戰和談恐怕還得再過一段時間。
對于俄烏沖突,有不少人在不同的階段都分析過,究竟誰才是真正的輸家。有人說是俄羅斯,畢竟它被美西方輪番制裁,而且就連它的盟友也有背刺的跡象。
也有人說是烏克蘭,畢竟就憑它的體量,能堅持到現在也很不容易了,而且烏克蘭光人口就因此消耗了一千多萬,它更是和美國簽署了礦產協議,也就是說即使戰爭打完,烏克蘭的未來也是在被別人控制著。
但要說真正的輸家那一定是歐洲,而且歐洲這個輸家還是它自己造成的。大家都知道,戰爭前,歐洲的天然氣、石油基本都是依賴俄羅斯的供應。
當年,北溪管道2號線修建的時候,也算是轟動世界的大事,畢竟是歐洲兩個強大國家的強強聯合,但俄羅斯與歐洲國家的強強聯合卻是美國不想看到的。
一方面,這有可能會讓歐元再一次崛起,顯然對美元霸權是一次巨大的沖擊;另一方面他們的強強聯合和北約本身就是矛盾,美國自然不會看著自己對歐洲的掌控變弱。
而且,美國經歷頁巖油革命之后,本身就是石油出口的大國,他要占領石油出口的市場,那歐洲一定是最好的目的地。
可以說,這場俄烏沖突的爆發對美國來說是恰到好處,歐洲、烏克蘭、俄羅斯三方的消耗,既降低了他們聯手對美國的威脅,也能迫使歐洲加強對美國的依賴,不論是能源還是軍事等多個方面。
有意思的是,歐洲本來能讓他們依賴美國的進程變慢,但他們自己卻在馮德萊恩的帶領下非得把“價值觀大于利益”的邏輯延續下去。
大家都知道,7月17日左右,歐盟對俄羅斯施加了新一輪的制裁,也是最大規模的制裁。
看似他們是在制裁俄羅斯,其實他們就是在制裁自己,因為歐盟這最鋒利的一刀徑直砍向了德國和俄羅斯修建的“北溪1號”和“北溪2號”*兩條管道,即這兩條管道被封禁不再被重啟。
也就是說,當年德國修建管道的錢算是白花了,最關鍵的是他們又得經歷能源供應無法保障的危機,以及能源價格持續上漲的危機,但這對歐洲的產業可算是一個噩耗。
本來油車已經不算是主要趨勢,但歐洲高昂的電費又阻礙著他們研究新能源電車的生產。
當然,肯定會有人說,歐洲可以去購買美國的石油和液化天然氣,但美國液化天然氣的價格要比俄羅斯的管道天然氣的價格高出三倍之多,顯然這對歐洲的制造業又是一次嚴重的打擊。
歐盟這是逼著自己的企業往外遷啊,德國的巴斯夫就表示部分的產能會轉移到美國,德國的大眾汽車也開始在美國追加投資,歐洲的藥企羅氏、阿斯利康也是紛紛在中國建廠。
值得一提的是,特朗普前不久還提出了一種新的援烏模式,即美國出武器,歐洲付錢,烏克蘭使用。好處都是美國,歐洲卻要主動去當那種冤大頭。
他們以為不與俄羅斯展開能源合作,俄羅斯賴以為繼的產業就會停滯,但中國、印度等國卻成為了俄羅斯能源的主要出口國,俄羅斯也在購買力平價的計算方式下,GDP排名世界第四。
有意思的是,前不久匈牙利總統還表示自己要退出歐盟,斯洛伐克也是和歐盟的多種觀念唱反調,這就說明歐盟在政治上也有分裂的跡象。
曾經那個挑戰美元霸權的歐盟,如今卻在持續三年之久的俄烏沖突中失去了戰略自主,這難道真的是他們想看到的嗎?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