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光標對泗洪的感情,從來不是掛在嘴邊的空話。這份滲透在血液里的眷戀,早已化作三十年來一連串堅實的足跡。
1993 年在南京擺地攤時,他心里裝著的已是家鄉的泥土。1995 年剛賺到 60 萬,就立刻為老家修起鄉村公路;2000 年,事業稍成的他又拿出 500 萬,建起的農貿市場至今仍在服務鄉鄰。那些年,他給學校捐過教學電腦,為老人修過活動中心,更通過江蘇省政府牽線,讓廳局長們帶著資源下鄉,把招商引資的活水引進泗洪,奔波促成火力發電廠落地解決電力短缺,樁樁件件都刻著 “泗洪” 二字。
令人唏噓的是,流傳的負面消息中竟有八成來自這片他傾力扶持的土地。與其說是質疑,不如說是成功背后難以避免的嫉妒 —— 當一個人把賺來的每一分錢都變成家鄉的水泥路、菜市場和孩子們的電腦時,總會觸動某些沉睡的偏見。
他常說,父母在時是家鄉,父母不在便是故鄉。即便他的孩子就讀耶魯大學、哥倫比亞大學,未來或難歸故里,但陳光標對泗洪的牽掛從未褪色。那些持續多年的投入,早已超越簡單的回報,成為一種融進血脈的責任。
鄉土情結從不是華麗的辭藻堆砌,而是如陳光標這般,用數十年的行動證明:真正的牽掛,永遠在腳下的土地里生長。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