碧翰烽/文
據媒體報道,某縣長的調研稿件與某地黨工委副書記調研的稿件雷同。
其實,類似這樣的“抄襲”,是不是應該見怪不怪了?
如果真要細細去查,比如,按照論文“查重”的標準去查體制內的每一篇材料,只怕“抄襲”的就是普遍現象。
為什么?
一者,大家干的事幾乎就是差不多。
無論是開會,發文,還是督查,檢查,考核,調研,等等,大家走的流程、干的內容,幾乎是大同小異,除了時間、地名有所區別之外。
尤其是有的地方和單位陷入形式主義,那就更是像一個模子里刻出來的。
比如,調研應該是非常深入的一項活動,但是有的就是走走過場,走馬觀花,只是走形而沒有走心,沒有真正坐下來、沉下去聽聽基層干部群眾的聲音,而且還不愿意聽真話、實話。
既然都是差不多,那就有了相同的套路。都是某某調研了某地,強調了什么。
二者,大家干的工作要求往往是統一的。
有一個問題值得關注,那就是對于基層,不僅要求結果導向,還要要求過程導向。
這樣的導向,使得一些工作有了標準流程,需要留下標準痕跡。而這樣的標準一旦被強化、被刻意,那大家的“痕跡”幾乎就是一樣了。
既然“痕跡”是一樣的,寫出來的文字也自然就差不多了。
而且,有的工作要求還必須是嚴格執行,以至于在有的地方就是簡單機械執行,缺乏相對靈活、自主的創新。
所以,有些文件材料其實就是“照抄照搬”,真要結合實際,尚缺乏足夠的容錯與創新空間。除非不要求寫材料。
三者,“空話套話”式的文風。
一些地方和單位的文字材料,充斥著不少大話、空話、套話。尤其是向社會公開時,往往看不到有什么價值的信息,讀來讀去,就是一些沒有實際價值的內容。
比如,有的在應對輿情時發的一些情況通報,也往往帶著“空”的味道,洋洋灑灑一大篇,就是不直接回應群眾十分關心的內容,而是避重就輕。
就連網友都能總結出雷同的模板,只要根據不同時間、地點、事情等填填空而已。
再如,有些宣傳稿的內容,與實際的工作內容也是“兩回事”,實際的工作是實際的工作,宣傳稿又是另外的寫法,沒有真正將實際工作的具體信息寫出來,而只是參考一些“空、虛、泛”的東西。似乎這樣就沒有任何風險。
既然都是空話、套話、大話,又沒有結合實際工作的干貨信息,當然就極可能出現雷同了。
對于有的領導來說,并不是希望傳遞什么有價值的信息,而只是展示一下自己已經開會了、調研了、督導了。
四者,應付式的文字材料多了,形式主義難以避免。
形式主義的最大表現之一就是“文牘主義”,什么都要有臺賬、有資料、有表格、有材料,而且還要反復修改,尤其是在一些標新立異式“觀點”“結構”“表述”等方面字斟句酌,從來就沒有真正想過,這材料里反映出來的工作,實際當中究竟是個什么樣子?有沒有真正落實落地過?
有基層干部坦言,很多事情其實沒有那么復雜,關鍵在于將工作一點一點抓落實,讓群眾可感可及,為什么非要在那些文字材料上“雕花”呢?
就那么幾個人,就那么幾件事,就那么幾分精力,就那么幾多能力,有必要天天耗在那些“無用功”上嗎?看看我們有多少文字材料,真正解決了什么問題?又制造了多少不必要的“垃圾”?
就像開會,除了那些非常正式的會議之外,如果是真開會、開真會,那就不用別人寫發言稿,也不能念稿子,否則,說明這個會并不重要。
其實,想想那些經常熬夜寫材料的同志們,有的的確不僅是吃苦、受累、沒意義,而且還可能有風險。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