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4年9月,周恩來主持召開了中央專門委員會第九次會議,會議著重研究的是新中國第一顆原子彈試驗的時間。
當時,根據張愛萍等人的匯報,第一顆原子彈試驗工作已經準備就緒,但許多人對試驗的時間有不同的看法。有人主張,既然準備工作已經就緒,那么核試驗越快越好,但也有人主張,基于嚴峻復雜的國際形勢,推遲核試驗的時間。
會后周恩來根據會議的結果,擬定了三個方案遞交毛主席。
“一、今年爆炸;二、明年四五月與空投航彈連續試炸;三、推遲爆炸,到西南的第二套核試驗基地建好以后(即1970年以后)。”
毛主席的主張是越快越好:
“原子彈是嚇人的,不一定用。既然是嚇人的,就早響。”
與此幾乎同時的就是,一場史無前例的,且規模宏大的“三線建設”,正在緩緩鋪開,根據中央部署,從1964年9月到11月,時任國防工辦常務副主任趙爾陸率領11個組奔赴全國多個省份探察。
1965年3月,毛澤東、周恩來、劉少奇、鄧小平等先后批準了羅瑞卿代表國防工辦上報的《關于國防工業在二三線地區新建項目布局方案的報告》。
一
如今在網絡上,根據“三線建設”詞條顯示,三線建設是中國經濟史上一次大規模的工業遷徙。
中共中央根據各戰略區位置不同劃分一二三線,一線是沿海和邊疆的省市區;二線是介于一、三線地區的省市區;三線包括京廣線以西、甘肅省的烏鞘嶺以東和山西省雁門關以南、貴州南嶺以北的廣大地區。
這其中又分為“大三線建設”和“小三線建設”。
大三線建設是三線建設的主要部分,建立以國防工業和基礎工業為主體,包括交通運輸、郵電通信、燃料動力和農業、輕工業在內的國家戰略后方基地,小三線是指在各省、直轄市、自治區的戰略后方地區建立以迫擊炮、火箭筒、無坐力炮、步槍、機槍、沖鋒槍及其彈藥和地雷、手榴彈等輕武器生產廠為主,包括為武器配套的工業、交通運輸業和郵電通信等在內的地區后方基地。
不過,由于早些年保密的緣故,許多人對“三線建設”基本上不了解。
原國家計委三線建設調整辦公室主任王春才曾寫了一部書稿《彭德懷在三線》,講述彭德懷于1965年去成都投入三線建設的歷史。但當書稿送到出版社之后,編輯沒看內容大筆一揮將書名改成了《彭德懷在38線》,鬧出了個大笑話。
1965年9月,彭老總被調往四川,出任中共中央西南局“三線”建設委員會第三副主任。
也不難看出當時中央對“三線建設”的重要性。
也因為不夠了解的緣故,不少人談起“三線建設”,都采取半是贊許半是批評的態度。
有人認為三線建設耗費了國家太多的力量,但是后來卻并沒有用上,認為白白做了無用功,還有人認為,大部分的三線建設工程項目都坐落在相對落后的區域,導致建設起來的企業單位在之后很長一段時期內經營發展都出現困難。
包括西方一些專家學者在研究中國“三線建設”時,也都不約而同的會提到,當年我國的三線建設過于強調戰備,忽視了經濟客觀發展。
可問題就是,“三線建設”真的是平白做了無用功嗎?
二
根據九十年代美國披露的檔案顯示,美國從六十年代初就制定了對中國突然襲擊的方案。
事實上,早在1960年,美國人就通過情報顯示,確認了中國的核武器計劃,并根據情報分析出了中國核計化的進程:
“中國第一個核反應堆大約能在1961年底接近完成,在1962年提供钚。”
時任美國總統的肯尼迪對中國的核計劃十分焦慮,甚至還為此放言:
“只要我活著,你們就不可能造出原子彈。”
有意思的是,肯尼迪于1963年11月22日遇刺身亡,第二年,中國第一顆原子彈炸響。
盡管這個結果有些搞笑,肯尼迪絕不只是停留在放狠話的程度,早在1961年的時候,美國人曾考慮鼓勵和幫助印度擁有核武器,但害怕承擔擴散核武器的責任而中止。
1963年4月,美國參謀長聯席會議向國防部提出了一個針對中國的行動方案,除了軍事以及外交手段外,還計劃使用戰術核武器有選擇地打擊中國的目標以及從空中對中國核設施進行打擊。
考慮到中國同蘇聯的關系,美國人還特意和蘇聯探討了有關計劃的可行性。
不過后來因為種種緣故,美國放棄了對中國核設施進行襲擊的計劃。
1964年9月15日,美國總統約翰遜和國務卿臘斯克等人舉行的“總統星期四聚餐會”最后決定,暫時不對中國核設施進行襲擊。有意思的是,也就差一兩天,周總理主持召開中央專門委員會第九次會議,討論要不要按時爆炸第一顆原子彈。
盡管美國人暫時放棄了對中國核設施的襲擊,但這并不代表我們一勞永逸。
根據已經公開的資料顯示,在中國第一顆氫彈爆炸前夕,美國人曾擬定了一個代號為“昂貴之地”的方案,試圖用對中國核打擊的手段,恐嚇阻止中國進行氫彈試驗。
當然,這個計劃本身目的并不在于實施,而是在于恐嚇。
美國人計劃把這個方案提前透露給中國,好讓中國了解到核打擊的危害,從而嚇阻中國繼續進行核計劃。
不過也很明顯,美國人這個想法并沒有什么用,因為就在1967年6月17日,中國第一顆氫彈爆炸成功。
1965年初,蘇聯部長會議主席柯西金訪問越南,在途徑北京時,周總理與他進行了四次會晤,期間柯西就提到了美國曾試探著問蘇聯對打擊中國核設施的態度。
周總理立刻就警惕起來,他立刻就決定加強同蘇聯聯系,除此以外,就是考慮中國戰備的長期規劃。
當時,中國面對的主要威脅,還是來自東南沿海方向比較大,因此整個的戰備工程,主要就是從后方的三線地區開始考察,這其中包括甘肅、陜西、寧夏、四川、貴州、云南、湖北、湖南、廣西等省份。
這其中,針對敵人可能襲擊核設施的企圖,中央重點考慮了在后方建設第二套核原料工廠。
也就是說,從1965年開始,我國“三線建設”的工程就在緊鑼密鼓的籌備中,一部分沿海的企事業單位,大批的遷到了重慶、四川等地。
特別是到了1969年以后,隨著中蘇關系的變化,“三線建設”進入到了一個高潮時期,期間三線建設集中了全國一半以上的投資,各地區建設全面鋪開,初步建成了以重工業為主體的戰略后方基地
那么,這里也牽出一個疑問,美國人到底知不知道中國“三線建設”計劃。
三
有個點需要說明的是,中國的“三線建設”在當時是相當于是“打明牌”。
也可以這樣說,中國當時大規模的搞三線建設,也是在告訴美蘇,針對你們的威脅,我們是有準備的。
事實上,中國三線建設的兩次高潮,都是為了應對美蘇威脅的。
第一次高潮是1964年到1969年,當時美國得知中國有核計劃以后,計劃用多種形式對中國事實打擊,當時美國還希圖拉攏蘇聯,但當時蘇聯同中國的關系尚未完全破裂,而且蘇聯也有意拿中國牽制美國,因而在私底下透露給中國消息,致使美國不得不放棄打擊中國。后來,美國人深陷越南戰爭的泥潭,急于脫身,而即將轉圜的中美關系至關重要、
第二次高潮是在1969年至1972年,中國與蘇聯的關系雖然在六十年代初便開始走下坡路,但雙方關系真正惡化還是要從1969年中蘇珍寶島自衛反擊戰后開始的,當時蘇聯也主張對中國進行一次“外科手術”式的核打擊,但考慮到美國人必然干預其中而作罷。
從這個角度來看,中國進行大規模的“三線建設”,全世界也應該知道。“三線建設”雖然耗費了大量的人力物力,但對當時的中國而言,卻是戰略上有效的一種手段。
這還不提美國人在六十年代派出的高空偵察機以及偵察衛星所傳遞的消息。
有意思的是,六十年代中期,中國籌備在南方建設第二汽車廠,該工程當時也是“三線建設”的一個項目,當時工程師在二汽的選址問題上,費了無數的心思,最后選定了湖北十堰的一個山區。
即便如此,在美國人眼里,這也不是個秘密,因為當時美國人已經有了偵察衛星。
二汽工程師陳祖濤后來談起這件事,還忍不住有些感慨:
“我們后來才知道自己當年有多天真,以為建到山里就很隱蔽了,卻沒想到,美國的衛星,在天上就能看到這一切。”
不過,從1972年以后,中國“三線建設”雖然仍然在繼續,但是基本上處于一個冷下來的狀態,因為當時尼克松訪華,中美關系得到了極大改善,蘇聯在了解了這一情況后,也積極謀求同中國改善關系。
1979年中美建交后,同一時期中央決定對三線建設工程進行調整,到了八十年代以后,三線建設工程基本上就已經被叫停。
從某種程度而言,“三線建設”作為一個時代印記,已經完成了它的歷史使命,取而代之的是更加科學的國家建設的新的方案。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