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73年,吳三桂握著撤藩詔書不由冷笑。他忽然想起30年前的山海關,多爾袞拍著他肩膀說的那句:"吳將軍是聰明人,我大清從不虧待功臣。"
而今龍椅上20歲的少年天子,正在逼他走向絕路。
一、滅頂之災
1673年,康熙皇帝下令撤藩。
表面上看,這是朝廷收回地方權力的正常舉措,實則暗藏殺機。
吳三桂的心腹舊將匯在密室。
那為何撤藩引得61歲的吳三桂如臨大敵?
首先,吳三桂需要交出手中的軍事指揮權。
那支被稱為“關寧鐵騎”的精銳部隊,將被分散安置,指揮權上繳朝廷。
其次,他必須離開經營了二十多年的云南,連同所有產業、田地、礦山一并交出。
第三,他的親信將領也將被調往遼東。
當時的遼東地區多為荒地,這意味著這些將領們辛苦打下的基業將付諸東流。
康熙一番動作,就差點將“鍘草除根”寫在臉上了。
總兵吳國貴一拳砸裂楠木桌:“康熙小兒要斷的豈止兵權?這是要趕盡殺絕!”
吳三桂的沒說話。
他忽然想起30年前山海關的雪夜,多爾袞拍著他肩膀說的那句:“吳將軍是聰明人,我大清從不虧待功臣。”
他冷笑起來:“當年明朝也是這樣對待功臣,康熙小兒,你逼人太甚!”
二、狡兔死,走狗烹
更令吳三桂心驚的是,這道撤藩令來得如此突然。
當時康熙剛剛親政不久,就迫不及待地動手削藩,這背后透露出什么信息?
顯然,年輕的皇帝已經對他心存戒備,準備除之而后快。
那么吳三桂有一戰之力嗎?
其實此時的云南,早就是一個半獨 立的王國。
吳三桂掌控著當地的政 權、軍事和經濟命脈。
甚至按照清廷的制度,設立了一套完整的官僚體系。
最關鍵的是,他擁有鑄幣權,所鑄造的西南錢幣在整個西南地區廣泛流通。
即使在起兵前,女婿胡國柱苦勸:“王 爺已位極人臣,何必冒險?”
吳三桂卻只說了句:“寧在馬上死,不在榻上亡!”
這就是他的性格。
陰狠而決斷,當年所謂的沖冠一怒也只是借口。
但問到以何名義起兵時,他卻長嘆一聲:“老夫悔啊!早知道留下永歷帝一命,也能師出有名!”
那么,吳三桂當初為何一定要斬殺永歷帝?
四、永歷帝之死
1662年,吳三桂奉命追剿南明永歷政 權。
當他終于抓獲朱由榔時,看著臉色發白的皇帝,他下令絞殺。
看到士兵的猶豫,他冷笑一聲:“本王親自送陛下上路!”
當永歷帝被絞殺,他沒想到,12年后同樣的繩索正套向他的咽喉。
如果當時他留下永歷帝,或許在今日起兵時,就能打出"輔佐明室"的旗號,獲得更多人的支持。
但也因為的表忠,換來了朝廷給他的西親王鐵帽子。
這也算是禍福相依了。
那么吳三桂打勝了嗎?
五、年齡的考量
歷史記載,61歲的吳三桂在起兵后身體依然硬朗,親自指揮作戰。
3個月,就控制了云南、貴州、四川、廣西等地,甚至一度威脅到江南地區。
朝堂一時間難以應對,康熙甚至考慮過遷 都避難。
由此可見,當時局勢一片大好。
吳三桂甚至做起了稱帝的夢想。
但他的美夢卻在1678年戛然而止。
他在稱帝后5個月后突然栽倒,很快去世。
而戰局瞬間急轉直下。
吳應熊根本無法服眾。
于是各路軍開始各自為政,局勢陷入困境。
而此時的康熙集齊全國之力來攻打,整整用了8年,三藩之亂這才被平定。
但有人認為,如果吳三桂能再多活幾年,結果可能大不相同。
有人玩笑說:"如果吳三桂贏了,清朝可能都只能算是一段蠻夷之亂。”
當然這是后話。
歷史從沒有假設。
可以說,吳三桂的一生充滿了爭議。
有人視他為民族罪人,因為他打開山海關,迎清兵入關。
也有人將他看作悲情英雄,被時代洪流裹挾,不得不在夾縫中求生存。
但是卻告訴了世人一個道理:在權力面前,沒有永遠的功臣,只有永遠的利益。當你的價值被消耗殆盡,曾經的承諾和恩情往往不堪一擊。
他最大的錯誤,就是當初在山海關做出了錯誤的選擇。
一旦踏上這條路,后面的每一步都充滿了無奈和宿命。
當獵人開始與虎謀皮,終將成為新的獵物。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