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段解放軍殲-10戰斗機訓練視頻突然成了國際軍事圈的熱門談資。人民日報在推特上放出的畫面里,飛行員用英語喊出"Fox 2"發射導彈的北約標準術語,呼號"Jaeger"更是充滿好萊塢空戰片既視感。
這種展示絕非偶然——當中國空軍掀開保密帷幕的一角,背后是精心計算過的戰略信號。
(圖1)
視頻中隸屬北部戰區第34航空旅的殲-10AS雙座戰機,選擇在一個直面日韓的美軍重點監視區域亮相,本身就帶著地理政治的隱喻。
更耐人尋味的是官媒特意強調該部隊"曾擊落67架敵機"的歷史,這分明是在用七十年前的戰果,給今天西太平洋的潛在對手劃紅線。
那些被模糊處理的航電界面和儀表盤,反而比清晰畫面更能說明問題:既展示開放姿態,又嚴守技術底線,這種"半透明"宣傳手法比蘇聯時代的鐵幕式保密更符合現代認知戰邏輯。
英語通話的戰術價值遠超語言本身。當飛行員熟練使用"Tally"(目視接觸)這類北約標準空戰術語時,等于默認了解放軍正在以美軍為假想敵構建訓練體系。
這絕非臨時抱佛腳——珠海航展上與外軍聯合演練的殲-11機組、中巴"雄鷹"聯演中全程英語指揮的預警機,早已暴露解放軍空軍實力。
(圖2)
有趣的是,這種語言選擇形成雙重威懾:對周邊國家展示"我能用你的規則打敗你",對五角大樓則暗示"你的戰術套路我已摸透"。
比起語言噱頭,視頻里被刻意保留的HUD(平視顯示器)畫面(圖2)更值得玩味。雖然關鍵數據被打碼,但界面布局與西方三代半戰機高度相似,暴露出中國航電系統"站在巨人肩膀上"的發展路徑。
當殲-10在鏡頭里做出持續高G轉彎時,其飛控系統對機動性的支撐,顯然比二十年前依賴俄制AL-31發動機的早期型號成熟得多。這些細節共同指向一個事實:解放軍空軍的技術追趕,正在從"硬件復制"階段升級到"體系融合"階段。
北部戰區選擇此時釋放視頻,暗合著西太平洋最近的緊張節奏。美日"利劍"軍演剛在沖繩落幕,中國用這段空戰畫面完成了隔空回應。
特別值得注意的是,視頻中反復出現的雙機編隊戰術,恰好針對美軍"分布式作戰"理念——當F-35試圖以單機隱身滲透時,解放軍顯然在強化目視距離內的傳統空戰優勢。這種針對性訓練模式,比單純炫耀導彈射程或雷達參數更具實戰意義。
(圖3)
國際軍事觀察家們更應關注的是視頻之外的信號鏈。從2018年南海閱兵首次公開艦載航空兵英語通話,到近年中俄聯合巡航(圖3)采用雙語協同,解放軍正在構建一套"可切換"的標準化作戰語言體系。
這套體系既能為可能的國際聯演鋪路,也能在臺海或南海突發沖突時,降低與美軍發生誤判的風險——畢竟用相同術語喊出"你已進入危險區域",比雞同鴨講的無線電雜訊更能傳遞清晰威懾。
視頻中那個被遮擋的操縱桿底座或許藏著真正的秘密。現代戰機駕駛艙的數字化程度早已超越儀表盤范疇,飛行員手套觸碰的每一個按鈕都可能指向某種新型數據鏈或電子戰模塊。
解放軍敢放出駕駛艙鏡頭卻謹慎打碼的行為,某種程度上比美俄空軍完全公開的做法更具心理威懾——就像圍棋中的"試應手",既展示實力又保留變招空間。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