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機前,布魯塞爾的風向還帶著一股強勢意味——歐盟內部放話要求“中方30天內解除稀土管制”,仿佛手握談判籌碼。
然而當馮德萊恩的專機降落在北京跑道,短短幾小時,這位歐盟“鐵娘子”卻在社交平臺X上換了一副面孔:“值此歐中建交50周年之際,我們已抵達北京...我堅信,雙方能夠實現互利合作,為未來50年的中歐關系定調。”
強硬與示好的驟然反轉,仿佛劇本翻頁,令人猝不及防。
更戲劇性的場景出現在隨后的簽字儀式上。
中歐領導人共同簽署的《應對氣候變化聯合聲明》墨跡未干,馮德萊恩站在簽字臺旁,姿態罕見地放低。這份被置于中歐建交50周年與《巴黎協定》10周年雙重背景下的文件,列明了七項具體行動。雙方不僅承諾在COP30前提交覆蓋全經濟范圍的2035年國家自主貢獻目標,更罕見達成共識,要“加快全球可再生能源部署”、“促進優質綠色技術和產品的流動”。這一刻,歐盟主席的眼神里,少了咄咄逼人的鋒芒。
馮德萊恩(資料圖)
馮德萊恩的“北京變臉”絕非心血來潮。就在她飛往東方的同時,布魯塞爾傳出一則震動大西洋兩岸的消息:歐盟正式批準對美反制計劃,劍指930億歐元的美國商品,涵蓋飛機、葡萄酒、醫療設備等關鍵領域。歐盟強硬表態:若8月7日前美歐未能達成貿易協定,關稅重錘即刻落下。
這一手“雙線操作”暴露了歐盟的深層焦慮。
馮德萊恩團隊抵京前堅持要求中國在稀土問題上讓步,但現實是,中國并未因此松動立場。最終,歐盟代表團依然按時抵達北京。這一微妙細節揭示了一個殘酷現實:面對美國高舉的貿易大棒,歐盟已無力獨自招架。
馮德萊恩放軟身段,實質是對華釋放戰略求援信號——當特朗普的關稅利刃懸頂,歐盟急需中國這個全球第二大經濟體的支持以平衡壓力。
然而,馮德萊恩的“示好”背后仍藏著難解的執念。即使在氣候合作文件簽署的融洽氛圍中,她仍不忘向媒體提及“貿易逆差”問題。歐盟對華心態的撕裂感,恰恰源于其經濟結構的內在矛盾。
一邊是法國農民抗議、德國車企焦慮、東歐產業空心化帶來的內部壓力,一邊又無法抗拒中國龐大的消費市場與高效供應鏈的磁吸效應。比亞迪、寧德時代已成為歐洲電動車產業鏈繞不開的關鍵環節;德法意巨頭企業的利潤增長越來越依賴對華業務。
歐盟(資料圖)
歐盟困在“靠美國保安全,靠中國保增長”的戰略夾縫中,進退維谷。
中歐關系的復雜性在馮德萊恩訪華期間展現得淋漓盡致。當中國外交部發言人強調“中歐關系正處在承前啟后、繼往開來的重要時刻”,歐盟卻在氣候合作推進的同時,頑固地將經貿問題政治化。
這種“既要又要”的矛盾心態,恰恰凸顯了歐盟的戰略困境。它夢想著成為獨立一極,卻缺乏與之匹配的資源與決心;它渴望擺脫對華依賴,又被中國市場的活力與供應鏈效率深深吸引。馮德萊恩的北京之行如同一個隱喻:當歐盟領導人低頭簽署合作文件時,內心仍在為貿易逆差的數字糾結。這種戰略搖擺,正將歐洲推向更逼仄的夾縫——既無法擺脫美國的安全依賴,又難以割舍中國的經濟紅利。
馮德萊恩的北京變奏曲尚未終章。氣候聯合聲明墨跡未干,930億關稅戰的倒計時仍在滴答作響。歐盟的困境遠非一次峰會所能化解:想靠美國保安全,又需中國穩增長,這種撕裂感正將布魯塞爾拖入更深的戰略泥潭。
歐盟(資料圖)
當全球前兩大經濟體角力升級,歐盟的“戰略自主”夢想遭遇嚴酷壓力測試。馮德萊恩的示好或許能暫緩緊張,但真正的考驗在于:歐洲能否擺脫“今天握手、明天翻臉”的短視循環?貿易賬簿上的數字可以談判,可經濟結構轉型的痛楚卻無人能代償。
中歐關系50年風雨路證明,合作從來不是零和博弈。氣候聲明中“使各國都能用得上、用得起、用得好綠色技術”的承諾,恰似一把鑰匙——若歐盟能放下身段正視自身產業瓶頸,而非苛責中國效率優勢,或許能在中美博弈的縫隙中,拓出一片新天地。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