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中國新聞周刊報道,最近越南那邊可熱鬧了,政壇上的動靜不小,就像一鍋燒開的水,咕嘟咕嘟地冒著泡。你想想,一個國家的“四駕馬車”說栽就栽了,這可不是小事兒。這背后到底藏著什么門道?
士兵(資料圖)
一、政壇“大地震”:越南高層人事變動的深層邏輯
(一)“四駕馬車”集體落馬:反腐風暴的標志性突破
越共十三屆中央委員會第十二次會議上,阮春福、武文賞、王庭惠、黎明慨等前“正國級”官員的黨內職務被解除,其中三個還是越南權力“四駕馬車”里的人物。阮春福之前因為防疫體系腐敗的事兒引咎辭職,本以為這事兒就過去了,結果還是受到了嚴懲。武文賞和王庭惠也卷入了關聯的貪腐案。這一系列操作,明擺著就是越共要把反腐進行到底,不管你位置多高。以前可能辭職了就沒啥大事兒,現在不一樣了,這標志著越南在治理上的升級,也給新領導班子鋪了路,讓他們能更好地樹立威信。
(二)派系平衡與權力重構:蘇林時代的治理轉向
蘇林當上越共中央總書記后,接著阮富仲的反腐勁兒繼續干,搞“烈焰熔爐”那套。而且還加強了紀律監督,問題官員就算退休了,待遇也可能被取消。這說明不是搞什么派系清洗,而是真的想從制度上解決腐敗問題。新領導選人的時候,也不看什么南北派系,技術官僚和有軍方背景的都用,就想形成一個能反腐又務實的團隊,這樣一來,對華政策也能更穩當些。
二、新領導格局下的對華戰略定位:從“平衡”到“優先”的范式轉變
(一)“首要優先方向”的政治宣示
越南副總理兼外長裴青山說得很明白,把中國當成“戰略選擇、客觀需求和首要優先方向”。以前越南可能還想在幾個大國之間搞平衡,現在蘇林政府直接把對華關系放第一位了,看來是真的認清了地緣政治的現實。
(二)高層互動機制的升級與創新
2025年中越搞了“攜手同行-2025”陸軍聯合訓練,這可是建交75年來頭一回軍事合作。越南還邀請中國參加他們80周年國慶閱兵,這安全上的信任度可見一斑。經濟上也沒閑著,鐵路改造、跨境電商這些項目都在往前推。2024年雙邊貿易額都超過2600億美元了,中國連續22年都是越南最大的貿易伙伴,政治和經濟兩條腿走路,合作得挺帶勁。
三、中越關系升溫的多維度解析:利益共同體的深度綁定
(一)經濟依存度:產業鏈與市場的不可分割性
越南對中國市場越來越依賴了。2024年對美國出口因為關稅的事兒估計少了370億美元,可對華出口反倒漲了12%,占越南外貿總額的32%。中國在越南的基礎設施建設上也占了不少份額,像南北高鐵、電力項目,技術合作能占到65%。特別是新能源和數字經濟這些領域,“中國技術+越南制造”的模式挺互補,經濟上綁在一起,對華政策自然就穩。
(二)安全與戰略協作:非傳統安全領域的突破
南海問題上,蘇林政府不再像以前那樣找第三方來制衡,而是直接和中國溝通。2025年雙方又開始談南海油氣開發的事兒,還建了海上搜救熱線。非傳統安全方面,中越一起打擊跨國犯罪,疫情防控也合作不少。越南還支持“全球安全倡議”,看來是想“擱置爭議、聚焦合作”。
(三)意識形態與制度共識:社會主義陣營的協同效應
中越是鄰國,在政黨建設、社會治理這些方面交流挺多。越共還借鑒中國“全面從嚴治黨”的經驗來完善自己的黨內監督。在反對“顏色革命”、維護意識形態安全上,兩國想法也挺一致。2025年“中越人文交流年”開始了,青年、媒體、智庫經常交流,這老百姓之間的感情基礎也越來越牢。
士兵(資料圖)
四、地緣政治與歷史理性:越南“選邊”背后的戰略考量
(一)美國戰略價值的再評估
蘇林政府心里門兒清,美國那點經貿上的好處,比如《印太經濟框架》里的零關稅,根本抵不上地緣風險。2024年美越的關稅協議就讓越南貿易逆差變大了,而且美國給越南的軍事合作也只是給點裝備,真要安全承諾可沒有。再看看中國,產業鏈、基礎設施這些實打實的合作,還有政治上的互信,都是美國比不了的。
(二)歷史經驗與現實教訓的雙重驅動
越南以前也有過依賴蘇聯對抗中國的經歷,吃了不少虧,知道隨便“選邊站”對國家安全沒好處。現在國際形勢這么復雜,越南也想搞“竹子外交”,能屈能伸保持平衡。但在中美之間,考慮到經濟利益、意識形態相近還有地緣上挨著,實際上還是把中國當成了最重要的戰略依靠,不是簡單找個平衡。
(三)國內治理需求的倒逼
越共把反腐和發展當成兩大任務,而中國在反腐制度建設和經濟轉型升級上的經驗,越南很需要。2025年越共十四大之前,蘇林政府得靠加強和中國的合作來穩住外資,解決技術上的難題,為實現“越南民族崛起新紀元”的目標找些外部支持。
蘇林(資料圖)
五、挑戰與展望:在動態平衡中夯實戰略互信
(一)南海議題的潛在張力
雖然雙方又開始談了,但越南還是在聯合國提交了涉及爭議海域的大陸架劃界案,這說明他們既想維權又想合作。中國得想辦法通過共同開發和危機管控,別讓這點爭議影響了整體合作的大方向。
(二)美國的持續拉攏與越南的“有限對沖”
越南一方面吸引美國投資,2024年美對越投資漲了25%,可另一方面又明確說不加入任何軍事同盟,這是想“經濟靠美、安全靠中”啊。中國得通過深化區域合作,比如RCEP、瀾湄機制這些,鞏固對越南的影響力,別到時候經濟合作搞得挺火,戰略上的信任卻沒跟上。
(三)長期主義視角下的關系升級
中越得抓住“后疫情”時代全球產業鏈重新調整的機會,一起把北部灣經濟區、跨境經濟合作區搞好,把“全面戰略合作伙伴關系”再升級一下,做成“命運共同體”的樣板。趁著建交75周年,把政策溝通、設施聯通、貿易暢通、資金融通、民心相通這些都落實好,給中小國家和大國怎么相處打個樣。
越南政壇變了天之后,對中國釋放的這些信號,其實是地緣上的理性選擇、利益驅動還有歷史經驗總結到一塊兒的結果。在中美競爭越來越厲害的時候,越南把中國放第一位,不是簡單看意識形態,也不是短期的權宜之計,而是從國家發展目標出發的長遠打算。這對中越關系來說是好事,在東南亞的地緣格局里,也算是個“不搞對抗求發展”的好例子。以后啊,雙方還得靠制度把合作成果鞏固下來,在動態平衡里一起發展,實現共贏。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