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會發言遞文件時手抖得厲害,端咖啡杯都怕灑出來,但平時又好好的,這是怎么了?”一位年輕的職場白領小李在診室里焦慮地詢問。156-3237-1182
楊麗醫生:當心特發性震顫找上門!
日常生活中一切如常,雙手活動自如,可偏偏在特定時刻“掉鏈子”——當你需要握筆簽名、用勺子喝湯、穩穩端起茶杯,或者在重要會議中傳遞文件、向客戶敬酒時,手卻不聽使喚地顫抖起來。
去醫院做了各種檢查,結果卻顯示“一切正常”。如果反復出現這種情況,那么,你需要警惕一種常見的神經系統疾病:特發性震顫。
特發性震顫,堪稱最常見的運動障礙之一,其主要表現就是身體特定部位(最常見于雙手,其次是頭部,也可能累及聲音、下肢等)在維持某種姿勢(如平舉手臂)或進行目標性動作(如拿水杯、指鼻尖)時出現不受控制的抖動。
這種震顫有個非常典型的特點:它會“看場合”加重。
當你精神高度緊張、注意力集中、感到疲憊不堪,或者饑餓時,手抖、頭搖的癥狀往往會明顯加劇。
有趣的是,不少患者發現少量飲酒后,震顫能暫時減輕甚至消失,然而“酒勁”過后,癥狀常會反彈甚至更為明顯,這成為識別特發性震顫的重要臨床線索之一。
特發性震顫不挑人。它可能發生在任何年齡、從事任何職業的人身上。尤其對于那些依賴雙手精細操作和高度穩定性的職業人群,它帶來的困擾是巨大的。
那么,一旦確診為特發性震顫,該如何應對?
楊麗醫生坦言:“目前西醫治療特發性震顫,手段相對有限。
常用的口服藥物如普萘洛爾(心得安)、撲米酮等,對部分患者有效,但存在一定局限性:可能需要長期服用,效果并非人人理想,停藥后癥狀可能反彈,且長期用藥需關注潛在的副作用。
對于癥狀嚴重、藥物效果不佳的患者,腦深部電刺激(DBS)手術是一種選擇,但屬于有創治療。”
“值得關注的是,中醫在治療此類‘顫證’方面,積累了豐富的經驗,展現出獨特的優勢。”
楊麗醫生強調道,“在中醫理論中,特發性震顫歸屬于‘顫證’范疇,核心病機在于‘本虛標實’,常是肝腎陰虛、氣血不足為本,風、火、痰、瘀擾動筋脈為標,虛實夾雜。
通過精準的中醫辨證論治,運用滋補肝腎、益氣養血、熄風止顫、活血通絡等治法,配合個性化的方藥治療,許多患者的手抖、頭搖癥狀能夠得到顯著緩解,生活質量明顯改善,部分患者甚至能達到臨床康復。”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