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9歲的福州陳老伯近日突然嘔血
被查出乙肝后肝硬化
導致食道胃底靜脈曲張出血
令他不解的是
多年體檢,他的轉氨酶都基本正常
7月28日是世界肝炎日,我國宣傳主題為“社會共治 消除肝炎”。福州市第一總醫院消化內科的孫瑩博士提醒:陳老伯的遭遇,正凸顯了肝炎防治中容易被忽視的問題:很多人認為轉氨酶正常=肝臟正常。
轉氨酶正常≠肝功能正常≠肝臟正常
孫博士介紹,肝功能檢查是通過各種生化實驗方法監測與肝臟功能代謝有關的各項指標,以反映肝臟的功能狀況。肝功能的化驗單中,包括了轉氨酶(谷丙轉氨酶、谷草轉氨酶)、白蛋白、球蛋白、白球比值、膽紅素、膽汁酸等多項檢查。每一項檢查的結果顯示內容所代表的意思不盡相同,需要通過對肝功能化驗單所顯示的分析,再和參考值結果進行對比分析后,綜合判斷出肝臟是否出現問題。
“許多人誤認為轉氨酶就是肝功能,其實轉氨酶是肝細胞里的一種具有代謝功能的酶而已,它在血液里出現增多,僅僅代表肝細胞受損傷,這些酶‘漏’到血液中了。”孫博士介紹,如果發現血液里轉氨酶升高了,可能肝細胞有損傷了,而且損傷的程度是與轉氨酶水平一定程度上是平行的。但是轉氨酶正常,并不能完全斷定肝臟不存在損傷。
孫博士提醒,肝細胞損傷,可以是猛烈的、廣泛的損傷,也可以是小范圍的、輕微的、漸進性的損傷。前者,可能出現轉氨酶突然升得很高,多見于急性肝炎、藥物性肝炎等;而后者轉氨酶卻不見得很高,甚至正常,甚至長期的損傷可能已經把肝臟拖累到肝硬化、肝癌,常見于慢性乙肝和丙肝患者,這種情況在臨床絕非少見。
“陳老伯就是例子,因為當肝臟受損嚴重,正常肝細胞所剩無幾了,便沒有酶‘漏’到血液當中了,此時進行肝功能檢查,轉氨酶結果很有可能提示正常。”孫博士介紹,這種情況多見于肝硬化晚期和肝衰竭患者。臨床上,約有50%的代償期肝硬化患者,轉氨酶是“正常”的。
這些定期檢查不可忽視
“肝功能是多方面的,同時也是非常復雜的,并且肝臟代償能力強、早期無特異性癥狀。”為此,孫博士提醒,為了獲得比較客觀的肝功能結論,對于中老年人、慢性病患者、有肝病家族史人群而言,除了肝功能檢查之外,建議應完善彩超、CT、肝纖維化檢查等。
對于慢性病毒性肝炎患者,如果還沒有開始抗病毒治療,須堅持復查,監測肝功變化,檢測間隔時間一般不能大于半年;如已經開始抗病毒治療,應嚴格按醫囑用藥,即使轉氨酶恢復正常,也不能掉以輕心、擅自停藥,需要聽從醫生指導,定期做肝臟生化學、病毒學和影像學檢查。
最后孫博士提醒
守護肝臟要做好以下“日常功課”
1
減少酒精攝入,避免酗酒,這是守護肝臟的重要“功課”。酒精是公認的肝臟“殺手”,長期大量飲酒會加速肝硬化和肝癌的進程。
2
均衡飲食,減少高脂肪、高熱量食物的攝入,多吃新鮮蔬果,是守護肝臟的關鍵“功課”。健康飲食有助于減輕肝臟負擔,讓肝臟長期保持正常工作狀態。
3
遠離發霉食物是守護肝臟的基本“功課”,因為霉變食物中的黃曲霉毒素是強烈致癌物質,過量攝入會大大增加肝癌的發生風險。
4
保證充足睡眠,避免熬夜,是守護肝臟的必要“功課”。因為良好的睡眠有助于肝細胞的修復與再生,促進肝功能恢復。
5
加強體育鍛煉,提高身體免疫力,也是不容忽視的重要“一課”。
6
最后,定期體檢,尤其是慢性肝炎患者需要對肝臟全方位的檢查,是守護肝臟的核心“功課”。孫博士建議,非活動性乙肝表面抗原攜帶者,每6個月進行肝功能、血常規、病毒學、AFP及B超和無創肝纖維化等項目檢查,若符合抗病毒治療指征,應及時啟動治療。
快快轉發,提醒更多人!
記者 陳丹 通訊員 馬燕燕 葉小彬
新媒體編輯 鄭錦鑾
監制 雷巖平 危磚黃
福州晚報新媒體出品,轉載請注明出處
關注福州晚報,獲取更多資訊
點亮和
轉發分享更多人↓↓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