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烏克蘭東部戰場再次成為全球安全焦點。根據歐安組織(OSCE)與烏克蘭國防部聯合統計,過去30天烏克蘭軍隊實際可用兵力銳減17%,紅軍城及周邊區域兵力密度跌至沖突以來最低點。
國際戰略研究所(IISS)報告警告,俄軍正以多點滲透、重點突破策略,持續消耗烏軍主力。聯合國人道事務部門通報,僅7月中旬,烏東地區平民流離失所人數已超12萬。種種跡象表明,烏俄戰爭正步入一場軍事、政治、社會三重危機疊加的全新階段。
烏方兵力告急,紅軍城幾近淪為“空殼”,美國政壇卻傳出“武力促和”的激進聲音。特朗普會否真的“出手”?烏克蘭的困局究竟如何演變?權力、信心與焦慮交織,烏克蘭危機的下一幕已然拉開帷幕。
防線松動與戰略潰散
俄軍在7月21日前后,對波克羅夫斯克(即“紅軍城”)方向發動猛烈攻勢。俄方突擊隊數小時內突破烏東防線,輕松滲透城區南部。最新戰地影像顯示,俄軍士兵在沙赫特約爾斯基區逐棟搜查,遭遇抵抗極為稀少,市區多為平民。多名軍事觀察員指出,紅軍城已從堅固要塞變為名存實亡的空殼。
在俄軍推進下,波爾塔夫卡西南部已被攻占,俄軍正向弗拉基米羅夫卡縱深推進。南線的謝爾比諾夫卡也處于失守邊緣。烏軍主力早已悄然撤離,僅余第155機械旅、第68獵兵旅殘部死守。
第155旅在法國訓練時集體逃亡1700人,后續又爆發多輪逃兵潮。俄軍戰術意圖漸趨明確:通過分散滲透消耗烏軍殘存力量,并以主力北上開辟新戰線,迫使烏軍分兵自亂。
烏克蘭總司令瑟爾斯基已停止向紅軍城方向大規模調兵,將有限主力投向蘇梅戰場。蘇梅反攻雖取得局部進展,奪回卡爾波夫卡村并向雷德科杜布推進,但整體戰略預備隊已被鎖死于北部防線,戰場主動權持續滑落。
兵員危機與動員困境
前線告急的同時,烏克蘭兵員危機進一步惡化。7月初,烏克蘭議會通過新動員法案,強制服役年齡延伸至60歲以上男性,且戰爭結束前不得復員。澤連斯基公開表態:“只有打敗俄羅斯才能回家?!鄙鐣粷M情緒迅速發酵。
俄軍持續利用無人機轟炸斯拉維揚斯克等后勤樞紐,導致彈藥、補給極度緊張。紅軍城守軍彈盡糧絕,援軍難至,多支部隊被迫自救撤退。西方分析認為,烏軍兵源枯竭早在庫爾斯克戰役時已初現端倪,如今預備隊被完全釘死在北部,已無力再戰多線。
輿論場上,越來越多烏軍前線士兵公開質疑“為誰而戰”,動員法案引發廣泛抗議。國內民眾對戰爭前景、政府決策的信任度降至歷史低點,烏克蘭社會處于高壓與不安的臨界點。
烏克蘭并非只在外線吃緊,內政同樣動蕩。國民衛隊副司令比盧斯準將因“涉嫌貪腐”被突然逮捕,盡管其前線屢立戰功。事件發生后,20萬國民衛隊中約有近半數公開拒絕執行命令。激進官兵甚至威脅“向基輔進軍”,迫使內政部長克利緬科親赴軍營“滅火”,但危機未能平息。
軍政矛盾公開化,軍心迅速渙散。輿論普遍指出,比盧斯事件不僅暴露了軍隊與文官系統的深刻裂痕,更揭示了澤連斯基政府以打擊貪腐名義清洗異己的政治風險。國民衛隊一旦有一半部隊抗命,相當于瞬間削弱10萬作戰力量,比任何戰場損失都更具毀滅性。
動員與抗命的雙重困境,使烏克蘭政權基礎岌岌可危。軍隊對文官系統信任危機加劇,前線士兵士氣低落,社會不穩因素迅速累積。
反腐風暴與社會抗議
7月下旬,烏克蘭最高拉達通過法案,將原本獨立的反腐部門(NABU、SAPO)并入檢察系統。烏安全部門以“被俄方滲透”為由突查反腐機構,并逮捕知名反腐分子沙布寧,罪名涉及“逃避兵役”“欺詐”等。外界普遍認為,這是澤連斯基為自保打擊政敵的舉措。
政策出臺后,基輔街頭爆發兩年來首次大規??棺h,群眾高呼“澤連斯基是魔鬼”,對政府回歸舊路表示極度不滿。抗議潮成為“顏色革命”隱患,西方多次警告澤連斯基勿動“反腐監視器”,否則后果自負。
獨立反腐機制原為西方對烏援助的先決條件,西方視其為監督援助資金不被侵吞的制度保障。澤連斯基此舉觸動西方底線,烏克蘭政權合法性面臨新一輪挑戰。
烏克蘭前線危機不斷,美西方的態度也在快速調整。美五角大樓建議美公民撤離紅軍城前線,等于默認其守不住。美眾議院議長約翰遜近日公開表態,將“減少對烏沖突的介入”,但同時宣稱特朗普有能力“通過武力恢復和平”。這一“狂言”引發全球關注。
細究約翰遜的“武力”,并非美軍參戰,而是特朗普曾提出的“關稅大棒”戰略。特朗普喊出“50天內不和解就對俄加征高額關稅”,并要求北約成員分擔更多軍援賬單。共和黨陣營普遍反對美軍下場,主張用經濟杠桿逼和俄羅斯。
俄方對于西方制裁已習以為常,烏軍一旦失去美援,將難以支撐多線作戰。美國此輪策略,與俄軍通過戰場壓力“促和”形成鏡像。雙方雖手段不同,實則殊途同歸,均在削弱烏克蘭抵抗能力。
三重危機的系統連鎖
烏克蘭危機已不再是單一軍事困境。紅軍城、波克羅夫斯克、謝爾比諾夫卡等失守風險陡增,東南補給線岌岌可危。政治層面,比盧斯事件、反腐風暴、抗議潮令政權合法性持續下降。社會層面,動員法案、士氣低迷、民眾抗議不斷,國家凝聚力急劇下滑。
國際支持也在悄然轉向。西方對烏援助由“無條件”變為“有條件”,美國對烏態度更趨現實主義。西方反腐機制本質上是插手烏內政的“監視器”,澤連斯基切斷“提線”風險巨大。美歐熱情消退,援助拖延,烏克蘭政權穩定性面臨重大考驗。
參考資料:
環球網:2025-07-24 06:54:烏克蘭多地爆發抗議活動,矛頭指向澤連斯基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