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26日)是保護紅樹林生態系統國際日,又稱世界紅樹林日。紅樹林,既是防風消浪、凈化海水、維持生物多樣性的“海岸衛士”,也是固碳儲碳、應對氣候變化的“海洋綠肺”,但是目前全球的紅樹林正在快速減少,已對生態和經濟造成嚴重影響。
我國近年來大力推進紅樹林保護和修復,已成為世界上少數紅樹林面積凈增加的國家之一。其中,有著“紅樹大熊貓”稱號的瀕危物種紅欖李的保護,就是其中的典范。在海南東寨港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目前紅欖李已被培育到了第四代種苗。
海南東寨港國家級自然保護區退休職工 王式軍:第四代紅欖李的種苗,與第三代苗有很大的區別,它的抗病能力。再過10個月,等它長到50公分到60公分,就可以移植到野外種植了,發揮出它最大的生態價值。
紅欖李是紅樹林的稀有樹種。受生境和氣候變化等多重因素影響,紅欖李的數量持續下降,到2016年,我國僅存14株原生紅欖李,已瀕臨滅絕。東寨港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從2014年開始,用紅欖李的種子進行培育,但遇到不少困難。
海南東寨港國家級自然保護區退休職工 王式軍:首先它的種子需要浸泡,浸泡的時間不好掌握,泡時間短了外殼打不開,泡時間長了又容易腐爛。由于經驗不足,第一批16株幼苗,先后15株都枯萎了,只有1株最后移植到野外存活了。
工作人員經過摸索,發現“長浸泡、勤換水、慢晾曬”是最優的處理辦法,然后還要用網箱將種子保護起來,避免被天敵誤食。最后,將紅欖李種子的發芽期從54天縮短到16天,發芽率從3%提升到15%,最終打開了培育工作新局面。
現在,已有720株紅欖李的第二代幼苗移植到了野外,1980株第三代幼苗還處在野化階段,有80多株第四代的幼苗表現良好。
根據最新統計數據,海南省紅欖李的培育數量現已有16000多株,其中有4000多株已在野外移植存活。
(央視新聞)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