假日旅游季,方山縣張家塔村的青石板路上傳來游客的陣陣談笑聲。67歲的村民王老漢換上民俗服飾,正準備出場表演《拋繡球》情景劇。“去年春節秧歌會活動,村里涌進2萬名游客!”王老漢指著一排清代窯洞笑道,“老房子成了‘金飯碗’,村集體收入60萬元,我家光賣土特產就掙了2萬元。”
張家塔的文旅融合實踐,正是方山縣峪口鎮“一村一品”戰略的縮影。這座呂梁山深處的小鎮,通過黨建引路、產業鋪路、群眾致富的路徑,將農耕傳統與現代市場嫁接,讓沉睡的資源煥發新生。
“一村一品”全域開花
“一村一品”戰略實施以來,峪口鎮發展面貌煥然一新。花家坡村芝麻香瓜變“金瓜”,該村村支書帶領農戶遠赴太谷、榆林取經,引入綠色種植技術,從育苗到定植全程標準化。2座溫室大棚里,瓜藤纏繞、甜香四溢,技術員手持著檢測儀,棚內傳感器實時監測土壤濕度,科技賦能讓“土特產”身價倍增。
峪口村的小香菇撐起“致富傘”,采用“合作社+基地+農戶”模式,新建菌菇大棚培育菌棒3萬棒。村民劉大姐邊采收邊算賬:“土地流轉有租金,大棚務工拿工資,年底還能分紅,一年增收3萬元!”村兩委干部蹲守田間推廣技術,如今連片香菇棚已成產業帶。
圪針灣村訂單農業激活“產業鏈” 。該村與山西油大帥食品公司簽訂4000畝油料訂單,企業提供種子肥料,農戶按標生產。核桃、蘇籽、黑豆直通加工車間,帶動周邊村2000余戶農民戶均增收2500元,80名村民轉型產業工人。
創新機制解難題
面對山區資源分散瓶頸,峪口鎮抓住發展契機,連續打出政策組合拳:
村企聯動,引入汾酒集團等企業資本,共建萬畝核桃園、農產品加工物流園,打通產銷堵點。
技術下沉,開設田間課堂,年培訓農民超4500人次,培育本土技術骨干。
品牌賦能。注冊“古村張家塔”“峪口香菇”等地理標識,推動無公害認證,提升了農產品的溢價空間。
小村莊實現了大變革,現在, 在鎮黨委“差異化發展”的藍圖下,各個行政村全部找準發展坐標。站在峪口鎮的地頭遠眺,連片農田正交織成綠色的“海洋”。從“輸血”到“造血”,從“單打獨斗”到“握指成拳”,“一村一品”的振興之路,印證著基層鄉村最樸素的真理,因地制宜發展產業,才能生成永不枯竭的源頭活水。記者 梁瑜
來源:呂梁晚報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