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有道菜比較火,講的是在日本廣島一家叫做“ゆかりんの臺所(小紫的廚房)”的小意大利餐廳的招牌菜大蒜油淋西蘭花。
沒錯,不是什么牛排,也不是松露意面,就是一整棵完整的西蘭花——沒有切塊、沒有花哨裝飾,穩穩地站在白色餐盤中央,像一棵降臨在精致餐桌上的“綠色小樹”。但真正的“爆點”在于,它會被當場——用滾燙的大蒜橄欖油當頭淋下。
那一瞬間,熱油裹著蒜香,在西蘭花的表面炸起細密的氣泡,伴隨著“滋啦”的聲音,香氣飄滿整間屋子。這不是簡單的調味,而是一場“梅拉德反應”在蔬菜身上的神圣降臨——西蘭花的表皮輕微焦化,形成類似炙燒牛排那樣的酥香外殼,內部依然保持翠綠和彈性。
在咱們國內的很多博主就魔障了,告訴大家這道菜的名字叫什么“廣島之戀”。好巧不巧,這家餐廳就在廣島。
離著廣島原爆點直線距離只有1200米……
但無論如何,如果誰去廣島的“小紫的廚房”點菜脫口就說要“ヒロシマ?モナムール”,雖然帶著后面的法語腔,估計還是會被老板娘趕出來的。怎么說呢?我們天朝上國之民,沒必要跑到人家門口,去揭當地人的傷疤。
當然了,W君這號也不是什么道貌岸然的禮教自媒體,軍事科技嘛,所以既然說到這里了,咱們就聊聊今天的主題——核武器的打擊形式。
在人類歷史上,真正用于實戰的只有兩枚自由落體核彈,分別是“廣島之戀”的小男孩和“熱辣長崎”的胖子。
簡要的說一下這兩枚核彈的打擊形式:
兩枚核彈都是依靠B-29轟炸機投放,其中,小男孩在距離地面600米高度上被引爆,胖子則設置在距離地面500米的位置上爆炸。這兩次核爆炸造成的直接死亡人數高達11萬,在爆炸后的幾十年間,還有超過了8萬人死于各種各樣的輻射病。
咱們不去統計具體死了多少人,這事情對咱們沒有意義,單獨關注一件事情,為什么原子彈在距離地面5、600米的高度上爆炸,很多初級軍迷會有疑問這樣還炸的到人嗎?
其實大部分彈藥會有兩種爆炸模式,分別是碰炸和近炸。
碰撞爆炸的時候對硬目標進行打擊,而在延時引信或者近炸引信的作用下,很多炸彈可以凌空爆炸,可以對更大面積范圍內的軟目標依靠沖擊波和破片進行傷害。
核武器的威力雖然比很多常規炸彈更大,但也是遵循著這樣的原則的。那么,這個原則的本質是啥?我們舉個釘釘子的例子:
釘釘子的目的在于把釘子釘到木板中,但是一個人可以選擇可以有很多不同尺寸的錘子,
通常,在釘釘子這件事上,通常采用0.5磅或者1磅的小錘子就夠了,這些尺寸的錘子可以保證你把釘子釘進木板去。而沒有必要選擇一個28磅的大鐵錘。
軍事用途也是這樣,當沖擊波壓力到達5psi的時候被沖擊波掃到的人員會死亡;當沖擊波壓力達到20psi的時候,一般的民用城市建筑物會坍塌毀壞;當沖擊波達到50psi的時候,極其堅固的軍用工事也會被嚴重破壞掉;當沖擊波壓力超過200psi的時候即便是核彈發射井這種級別的軍用設施也會大概率毀壞。
和釘釘子不用無腦的選擇大錘一樣,對于達成特定的軍事效果,也未必要用可以摧毀一個核彈發射井的沖擊波去打擊一群人。
到這里我們要知道一個概念——沖擊波的形狀:
爆炸產生的沖擊波在大多數情況下是不可見的,我們能看到的是在空氣中沖擊波掃過后由于各種效應的“顯像化”版本,例如上面的貝魯特大爆炸。從形狀上來看,沖擊波是從爆炸點中心呈球狀迅速擴散的。
另外,在自由空間內對于能量擴散體來說能量隨著距離的三次方的倒數衰減,這樣就是一個數學問題了,我們只需要讓足夠大的可以產生“適量”殺傷作用的一個球體截面籠罩需要殺傷的區域,就可以最大化的利用到核彈沖擊波的效果。而不一定非得無腦的擴大核彈爆炸當量。
在這時候,就會有人想為什么非得空爆?直接在地面上爆炸不好嗎?我們來看一枚核彈爆炸的實況:
你會發現在爆炸過程中,地面反射了一部分沖擊波到天空上,這就是純純的無效消耗了,如果在地面爆炸,那么就會有很大部分的沖擊波無法沿著地面傳播而反射到天空中。這里有一個叫做“馬赫桿”的效應。
當沖擊波自核爆中心向外傳播并遇到地表時,會因地面是剛性邊界而發生反射。這道反射波在傳播過程中與原始的入射波交匯,并在兩者之間形成一條新的聯合沖擊波結構,稱為馬赫桿(Mach Stem)。這是一種特殊的馬赫反射現象,其前沿呈現出更高的超壓和破壞能力,是低空爆炸中對地面目標殺傷效應最強的區域。
由于反射波是在已被入射波擾動過的高溫高速氣體中傳播,其等效傳播速度比入射波更高,使得馬赫桿前沿迅速向外擴展。隨著時間推移和沖擊波陣面半徑增大,馬赫桿的高度會持續升高,形成一段近似垂直于地面的強沖擊波面。這種結構在近地表區域能顯著增強沖擊波強度,使低空核爆對建筑物、地面設施乃至地下目標的殺傷半徑遠大于單純的球形爆炸。
然而,隨著沖擊波不斷向遠距離擴展,其能量在更大的球面上被攤薄,同時在傳播過程中還受到大氣的熱傳導、分子粘性以及地形擾動等因素的影響,超壓將迅速衰減。馬赫桿雖然在早期極具破壞力,但其效應是局部的、時間有限的,并不會無限制地增強核爆的總體威力。
所以,對于一個給定當量的核彈,理論上存在一個“最佳爆高”,使得地面某一超壓值(如5 psi、10 psi)所對應的覆蓋面積最大化。這就能用最少數量的彈頭,實現最大范圍的毀傷效果。這個爆高正是讓馬赫桿形成于目標區域上空并持續發展的理想高度。
了解這些,你就應該知道廣島和長崎的核彈為什么在500-600米高度起爆了,其實,大多數爆炸性武器的“起爆高度的選擇”(burst height selection)都是打擊規劃中的關鍵技術環節之一,核武器也不例外。
和普通爆炸武器不同的是核武器并不僅僅是依靠沖擊波對目標進行毀傷。雖然說沖擊波是大部分核武器所依賴的最大殺傷手段,但并不是唯一手段。來自于核武器的殺傷手段還有熱輻射、核輻射、放射性沾染、電磁脈沖等多種毀傷效果。
如果具體分類,就可以分解出受到空氣動力學影響的沖擊波、沿著直線傳播的光輻射和核輻射(中子射流、伽馬射線……)以及各種核污染物。
對于不同的殺傷選擇,單從高度上來看,就可以分為低空爆炸、高空爆炸和地面爆炸。
低空爆炸——讓核彈在較低的空中引爆,產生強烈的入射波迅速在地面形成反射波,進而生成馬赫桿,使得近地表超壓大幅增強。這種爆炸形式特別適合打擊城市基礎設施、裝甲部隊、機場、雷達陣地等表面目標。
高空爆炸——檔核彈的起爆高度過高則無法形成有效的馬赫桿,但可以擴大熱輻射覆蓋范圍或制造大范圍 EMP 效應。比如用于電磁干擾或干擾指揮通信系統的核爆,通常選擇在30公里以上高空引爆。
地面爆炸——如果爆炸發生在地面或地下,不僅無法形成有效的馬赫桿,還會將大量放射性塵土卷入蘑菇云中,造成嚴重放射性沉降(fallout),更適合用于“放射性封鎖”或“對地下工事打擊”,而不適合進行大面積軍事殺傷。
當然了,這只是起爆點的選擇,目前可選的核彈投送方式其實還有很多呢!
如果歸類的話,小男孩和胖子都是自由落體炸彈,只不過是使用了核戰斗部。
通常,這是最簡單化的投送形式,只搞好核彈本體就可以了,并不需要太多的外圍設備支持,因此無論是投到日本的這兩顆,還是我們的邱小姐和639炸彈。
初期的核武器都是以自由落體炸彈形式存在的。當然了實驗過程中的核彈不一定非得用飛機投放,也可以放置在鐵塔上起爆。
至今,自由落體炸彈依然是核彈投送的一個主要形式。
無他,對運載方式對核彈來說十分溫柔、無需過度依賴外圍設備、儲存和使用都相當方便。
不過,自由落體炸彈也有尷尬的地方,也就是你得飛到對方的頭頂上才能扔下去。這也是為什么當年咱們搞出原子彈后被人笑話有彈沒槍的原因了。以至于我們當年還搞了一個“西伯利亞單程特快”投送的方案……
直到我們在1966年搞出了東風-2A,才讓我們有能力把核彈直接投送到1000公里之外。打破了“有彈沒槍”的譏諷嘲笑。
這就是核彈的第二種常見的投送方式——彈道導彈。
目前彈道導彈是核彈打擊目標的主要形式之一,各個有核國家都以彈道導彈作為核打擊的第一選擇。
原因很簡單,這是最簡單、高效、成功率高且便宜的核武器投放方式。目前,最遠射程的洲際彈道導彈從發射點火到擊中18000公里外的目標不超過50分鐘。
即便是采用部分軌道打擊方式也可以在80分鐘內擊中目標。而且目前地球上沒有任何方式可以對洲際彈道導彈進行有效攔截。
所以,洲際彈道導彈攜帶核彈頭又被稱之為“滅國神器”,一個國家發現洲際彈道導彈飛向自己,唯一能做的事情就是盡快把自己的彈道導彈也射向對方,除此之外并無任何其他的解決方案。
也正因為如此,軍事大國之間很難向對方發射洲際彈道導彈,畢竟發射的導彈在飛行途中被人識別,迎來的就是對方置于死地而必死、決心拉自己一同下水、甚至附帶著大家同回原始社會的地球大梭哈。
這也就是為什么,從冷戰到今天,核武器幾十年沒真正“用”過,卻一直被“握”在手里。不是因為它不能用,而是一旦用了,這屆人類就畢業了。
——這是目前人類對于核大戰的共識,所以我們現在處于一個談核武器而色變的敏感時期。無論任何一方,其實對于核武器都是幾近于深惡痛絕的。不過,任何事物都是在發展中的,核武器也不例外,以咱們自己對核武器、核威懾的態度來說也是隨著國際形勢的不斷變化而不斷發展的。
咱們的核威懾思想是在特定歷史背景下逐步形成并不斷完善的。20世紀五六十年代,為應對外部核威脅,中國確立了自主發展的核武器戰略,并在成功掌握核能力后,提出了“反對核訛詐、打破核壟斷”、“不對無核國家和地區使用核武器”以及“核武器僅用于防御目的”等基本原則,奠定了防御性、自衛性核戰略的核心理念。進入改革開放新時期,中國的核威懾思想在保持戰略定力的同時不斷深化與精細化,逐步形成了體系化、可操作、與國家安全目標高度契合的核威懾體系,有效指導了現實中的核力量建設與戰略運用,
可以說,中國所確立的核戰略思想,是當今世界范圍內最為成熟、克制且負責任的核武器使用原則之一。它摒棄了“以核壓人”的傲慢,也回避了“先發制人”的沖動,而是以最小規模、最大理性維系核平衡,在核擴散與軍備競賽的時代風口上,始終保持著冷靜與自律。這份克制,不是因為不能用,而是因為深知一旦用,那就意味著整個人類文明的清零按鈕已被按下。
不過,正如任何歷史過程都存在其周期性起伏,核問題的演化也并非一蹴而就。既然會有“核敏感期”,那么在此之前,必然存在一個被集體低估、甚至視而不見的“核鈍感期”——一個對核武器戰略價值缺乏認知、對核戰爭可能性想象力不足的時代。畢竟,如果不是當年兩顆原子彈落在日本,日本也沒有那么痛快的投降,當時,這也是一個國際共識,或者說當時各國軍方都認為“核武器是好東西”,在這樣的大背景下,又怎么能少了對核武器的深入研究呢?這期間就產生了很多大家所不知道的核彈投放方式了!
核彈那么好?為啥不做成炮彈?于是就有了核炮彈!
炮射戰術核武器是存在的,在解決了核彈內部單元對震動加速度的敏感性之后,美蘇兩國都發展過核炮彈,也催生出一系列的核火炮。
例如美國的M65 280毫米核加農炮,可以跟隨部隊行進,把當量為15000噸TNT的W9彈頭發射到20公里的距離上。
同樣,在W9核彈的基礎上,美國擴大了設計,使之可以直接適配衣阿華戰列艦的406毫米艦炮。于是就有了W19型406毫米核炮彈。
這種炮彈和其變種(W23)被用于衣阿華級戰列中,用來攻擊30-40公里距離上的目標。
在W9和W19成功后,美國又進一步小型化,生產了W48 155毫米戰術核炮彈。當量只有100噸TNT,但是可以用在任何155毫米榴彈炮中。
別小看這枚當量僅為 100噸TNT 的W48核炮彈,它的能量其實早已突破常規武器的物理極限。一枚標準的155毫米高爆彈,其內部填裝的炸藥量不過 6.5公斤TNT左右,這意味著W48釋放的能量相當于 15,000枚高爆彈的爆炸總量。
當然,戰場效能并不是簡單的熱當量換算,而是看實際殺傷范圍與壓制效果。根據實戰推演,一枚普通155炮彈的有效殺傷半徑約為40米,W48核炮彈的沖擊波致死半徑卻可以達到 400米以上。這不是線性提升,而是一個幾何級數的打擊面擴張。
綜合考慮其沖擊波、熱輻射、初級核輻射所形成的復合作戰效應,W48的單發戰術打擊效能被普遍評估為 相當于300發常規155高爆炮彈的戰術作用。也就是說,只需一發,就足以覆蓋一個加強連的陣地、阻斷一條戰術通道,甚至迫使敵軍整編單位整體撤退。
其實俄國當年也搞過這種類似的火炮,路徑基本上和美國相同。在1956年整出了2A3 406毫米自行榴彈炮。
可以以每分鐘5發的速度將1.5萬噸TNT當量的核炮彈發射到23公里之外。
除此之外,他們還搞了2B1 420毫米自行迫擊炮。
這門迫擊炮可以以10.5發/分鐘的射速發射420毫米迫擊炮炮彈,當量是1.5萬噸TNT,至于射程嘛,800米-25公里——你沒看錯,最近射程就是800米!生猛嗎?
后來這兩門炮由于太重了,沒有量產,每門生產了1門原型車之后,又各自生產了四輛。就草草的退役了,但技術被沉淀下來,很快俄制152毫米核榴彈炮也被生產出來了。
可以普遍適用于華約組織的152毫米榴彈炮中。當量是W48的10倍,也就是1000噸TNT當量。
現在看是不是大家都瘋了?這才哪到哪啊!還有更瘋的東西存在。W54核彈
這是一款20噸當量的核彈,采用輕便的無后坐力炮形式進行發射。射程4公里,有效殺傷距離400米。主要用來打擊坦克和封鎖某一區域的步兵,沒錯——這就是很少見的地面爆炸核武器。在釋放沖擊波之余還會造成大面積的放射性沾染。
這東西很輕便,可以裝在吉普車上滿戰場的跑,冷不丁停下來就可以給對方來上一發。美國在1956年到1971年期間,一共生產了2100枚W54核彈。要不是古巴導彈危機,肯尼迪收回核武器的控制權,這玩意估計現在還在美軍的裝備列表中呢。
陸軍就這么瘋,那么空軍呢?空軍有自由落體核彈和彈道導彈,但是他們也想把核武器用在戰術上,于是就有了核火箭彈。
主要還是戰斗機飛行員在用,在空中拋射走直線彈道或者拋射彈道。
用來打擊幾十公里之外的地面固定目標,每枚AIR-2 Genie的當量為1500噸TNT當量。后來,AIR-2 Genie的戰斗部又被裝入了AIM-26空對空導彈上。
那時候空對空導彈的導引頭并不是很靈敏,這種導彈被用于發射到對方的轟炸機群里面。依靠巨大的當量打擊半徑600米內的轟炸機。
這枚導彈的改進型AIM-47A被計劃裝備在YF-12戰斗機上。
看圖!雙座版帶核導彈的“黑鳥”!
陸軍空軍這么瘋,海軍呢?當然不滿足于W19艦炮炮彈了。魚雷也得有核戰斗部!
于是就出現了Mk 45 ASTOR反潛核魚雷。這是美國海軍在冷戰期間為了打擊比自己潛深更深的俄國潛艇所設計的一款反潛魚雷。還是性能不夠當量來湊的思路。在俄國潛艇上方引爆這枚當量1.5萬噸的魚雷,足夠下面的俄國人喝一壺了吧?
這還沒算完,Mk 101 Lulu 也是核彈!
很多的軍事博主把這件武器和“小男孩”原子彈弄混了,但這東西是深水炸彈。由P-2巡邏機或者S-2F反潛機投放到海中。
1.5萬噸TNT當量,還是為了打潛艇,一旦冷戰轉成熱戰,美國計劃由這些反潛機或者巡邏機在可疑的海域中投下,以保證不被對方潛艇先發制人的發射潛射彈道導彈。
美國這么不講武德,那么對手俄國呢?其實也是對標的,俄國人搞出了T-5核魚雷。
直徑533毫米的標準重型魚雷可以由大部分俄制潛艇攜帶,當量最高可以達到15萬噸。俄國人的想法也是一樣的,這么一枚魚雷,射到美國的航母戰斗群中也夠美國人喝一壺了吧?
不夠嗎?
按照俄國人的思路或許還真不夠,海洋那么大,得加量,于是就有了T-15核魚雷,結構設計一樣,只不過是放大版,直徑直接做到了1.5米,當量給足了300萬噸TNT。
這種魚雷現在俄羅斯依舊在做,前陣子還出了升級版本,連魚雷的動力系統也改成核動力了,叫做“波塞冬(Poseidon)魚雷”,戰斗部當量更是給足,弄到了1億噸TNT當量。
這種魚雷就已經不是奔著艦隊去的了,而是悄悄的開到對方的海岸線邊上引爆。它的爆炸就是引發海嘯了。
當然了,大有大的好,小的也有,還記得前面提到的20噸當量的W54嗎?不還得用無后坐力炮發射嗎?有得改嘛,美國海豹特種部隊就改了一批W54核彈,去掉了發射裝置和外殼,換上了定時器裝在一個攜行包內。
通常這種爆炸裝置就已經可以叫做手提包核彈了。
由特種部隊成員攜帶,潛伏到計劃好的爆點安放后,人員撤離,這種核彈爆炸裝置就比以往特種部隊的人員攜帶的那幾公斤重的C4炸藥破壞力強多了。所以說,最瘋的還是特種部隊吧?人家敢騎著核彈跳飛機的。
那啥,前面咱們在標題中提到了不都致命對吧?
其實非致命核武器也是有的,就是把核彈發射到大氣層外,通過層外引爆的方式,核彈的輸出能量就無處釋放了。大部分爆炸能量會以伽馬射線的形式釋放出來。這些高空伽馬射線打擊高空大氣層的氣體原子可以繼續釋放出大量的電子。于是形成很強的電磁波。
這些電磁波一般的來說對于人是沒有傷害的,但是對于電子設備就傷害極大了,可以燒毀大范圍內的電子裝置。
還有一種核武器的投放方式就是純防御性的了。類似于A135防空導彈。
本質上就是用火箭把核彈發射到高空或者大氣層之外,其目標就是來襲的對方核彈,利用核爆炸來消除對方的彈道導彈。雖然說是傷敵一千自損八百的做法吧,但是這依舊是對來襲的彈道導彈的最好防御方式——沒有之一。
所以,不俄國人搞A135,美國人也沒閑著,搞了很多類似于RIM-8這樣的防空導彈。
其實,這些導彈都是核戰斗部。
說到這里,你是不是發現,要不是有各種公約攔著,核武器現在都可能出現在手槍子彈里面了?當時不是不想,而是技術還沒達到吧?
這時你會問,核武器不是有臨界質量嗎?但要是按照上世紀5、60年代那種研究核武器的狂熱勁來看,也不是啥不可能的事情,畢竟美國洛斯阿拉莫斯在50年代甚至做過“微型氫彈”(Micro-Teller-Ulam)方案,目標是把氫彈縮小到能由兩人攜帶。現在其實也有在研究這方面的團隊,主要集中在μICF(微型聚變)上面。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