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際上,人們總是關注“中美關系”,誠然,中美關系確實是這個世界上最重要的一對雙邊關系,但這個世界重要的外交關系還有很多,比如中歐關系其實一樣很重要。因為中歐都是“大個子”,中歐在國際舞臺上的正確選擇,一樣會影響到全球的發展大局。
那么,現在中歐關系如何呢?很遺憾的是,最近的中歐關系充滿了波折,就算是中方主動釋放善意,歐盟也不愿意“接茬”,甚至還對我們加碼了制裁。
這也導致德國媒體直言,特朗普挑撥了中歐關系,導致雙方關系惡化,德國媒體甚至認為中歐已經“是敵非友”,那么,情況真的這么糟糕嗎?
世界正在向“多元化”發展,歐盟是世界上的重要一極,從這一角度來看,中歐關系自然和中美關系一樣,是相當重要的國際關系。但其實多年以來,中歐關系的發展都是滿了波折的。
就比如,前幾年中國和歐盟簽訂了《中歐全面投資協定》,協議簽訂的時候,各方對此都給予了極為積極的評價,大家都認為這是中歐關系積極發展的重要一步。但沒多久,這份協定就因為美國方面的施壓而擱置,或許,這就已經代表著,中歐關系的發展,并不只是中歐雙方的事情。
到今年特朗普再度上臺,這一點似乎變得更加明確。在特朗普的關稅大棒之下,我們其實也在呼吁全球聯合起來、齊心協力來對抗美國的關稅政策,但在我們對歐盟釋放善意時,并沒有得到歐盟的積極回應。
比如,因為空客決定和西飛天津進行合作,增加A321機型本土化生產的比例,并且把飛行控制、液壓等核心系統都放在中國進行機身系統裝配,我們也善意回應,與歐洲議會方面同步全面取消了相互交往的限制,并解除了對前歐洲議會議員的“限制”。
但歐盟方面對于中方的善意,卻沒有更多回應,反而還制裁了我國10家機構,聲稱他們“幫助俄羅斯逃避制裁”。
不僅如此,此前歐盟還限制我國企業參與醫療器械公共采購,聲稱中國企業將會“破壞市場競爭”。
這讓中歐關系再度遭遇波折,那么為什么中歐關系頻繁遭遇波折?
其實大家都知道,中歐關系遭遇波折,很大程度上是美國的影響,只不過,最近德國媒體把實話“說了出來”。德國《柏林日報》最近就刊發了一篇報道,聲稱如今中歐關系明顯遇冷,是因為特朗普已經“挑撥成功”。這篇文章聲稱,他們有“內部消息”,該消息指出,是特朗普在逼迫歐盟“反華”,而且現在已經有了成效,中國成為了歐盟眼里“和俄羅斯一樣的敵人”。
其實,這似乎不需要什么內部消息就能夠看出來。在特朗普宣布對全球加征關稅之后,其實歐盟就已經試圖用展現出和美國一樣的態度——對華強硬——來討好特朗普,以換取自己的“關稅豁免”。
比如,在我國宣布對稀土進行出口管制之后,歐盟一直和美國一起試圖讓我國放寬管制。馮德萊恩更是在G7峰會上用稀土磁鐵來“禍水東引”,試圖讓歐洲和美國團結在一起。
比如,在特朗普宣布對歐洲加征關稅之后,德國就試圖通過推動歐洲“對華強硬”、迎合美國對華政策,來換取特朗普的讓步。
但特朗普可以說是根本就“不吃這一套”,特朗普恐怕覺得,歐盟和他站在一起是理所應當的,對華強硬根本不能作為自己“讓步”的理由。
而中方對于歐盟是什么態度呢?從特朗普揮舞起關稅大棒之后,中方其實就已經開始“邀請”歐盟共同合作,一起應對美國的“關稅戰”。在此期間,我們還幾次對歐盟示好,試圖換取與歐盟的合作。
但歐盟卻對我們“冷臉”相待,還出臺了新的制裁措施,展現出了他們要和美國“共進退”的態度。在這樣的情況下,我們也收起了笑臉,加強了對歐盟的制裁。
所以,現在的歐盟基本上就是兩頭都沒討好,面臨著更大的危機——特朗普的關稅大棒還懸在頭頂,中國這邊也已經“得罪”了。
不過,其實現在的局勢也沒有那么糟糕,因為歐盟仍然有“改正”的機會。站在我們的角度來說,談判的大門一直是打開的,如果歐盟愿意與我們合作,中方自然也是歡迎的。
這一點,從7月24日舉辦的中歐峰會就能看出來。在特朗普的關稅大棒真正落地之前,歐洲還有選擇,這也是為什么我們說,中歐關系正處于歷史的節點之上,現在歐盟的選擇可能代表著中歐關系會不會有更加光明的“下一個五十年”。
在這次中歐峰會上,我國已經對歐盟展現出了明確的態度,要求歐盟糾正對于中國的“定位偏差”,重新將中國放到“合作伙伴”的位置上,這樣,中歐之間的合作才能健康發展。
而歐盟對中國的態度也已經有所改變,馮德萊恩明確指出,歐盟不打算和中國“脫鉤”。這是歐盟對于我們釋放的善意,當然這種口頭上的善意還不夠,因為中歐關系到底能不能改善,最后還是得看歐盟的行動。
從現在的情況來看,歐盟或許已經醒悟,在不少問題上,歐盟已經開始強硬。比如,面對關稅的問題,德國就直接表示自己的立場會轉向“反制”,并對美國進行“全面反擊”。
比如,在巴以沖突的問題上,馬克龍透露決定承認巴勒斯坦國,這顯然已經邁出了和美國立場“對立”的第一步,引起了美國、以色列的強烈不滿。
況且,歐盟內部本來就不止一種聲音,實質上,有不少歐盟國家、歐洲領導人對于“對華強硬”本就持反對態度。就比如比利時前首相萊特姆在接受媒體采訪時就明確提出了自己的觀點:歐洲應該堅持戰略自主,中歐雙方應該恢復“中歐全面投資協定”,因為中國可靠、穩定,能給歐洲帶來更多機會。
其實,如果歐洲真的能夠堅持戰略自主,那么中歐關系肯定能夠取得更加積極的發展,現在就看歐洲到底能不能下定決心,擺脫美國的影響了。
確實,現在中歐關系正站在歷史的節點上,到底該如何選擇,考量的是歐洲的智慧,而如果歐洲這次選錯了,恐怕也將失去一個“光明的未來”,在這一點上,歐盟一定要好好考慮。
不要真的被德國媒體“說中了”,最終讓中歐成為了“敵人”而不是朋友,那么到時候,場面可能就不太好看了。
參考資料: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