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據報道,美軍“菲茨杰拉德”號驅逐艦抵近伊朗海域,伊朗海軍直升機緊急升空驅離。這一事件再次將美伊關系推向風口浪尖。
航母(資料圖)
美伊之間的緊張關系并非一日之寒。1979年伊朗伊斯蘭革命后,美國與伊朗的關系急劇惡化。美國長期對伊朗實施制裁,從經濟領域延伸至軍事威懾。伊朗則在核問題上始終保持強硬態度,堅持發展核技術,這讓美國將其視為“眼中釘”。多年來,雙方在地區影響力、能源利益等方面的博弈從未停止,矛盾不斷積累。美國曾多次以伊朗核問題為由,聯合盟友對伊朗施加壓力,而伊朗則通過強化內部凝聚力和軍事自主能力予以回應。這種長期的對抗,讓雙方在戰略認知上形成難以調和的分歧。
美軍此次派遣驅逐艦抵近伊朗海域,并非偶然。美軍在全球擁有龐大的軍事部署,其海軍力量更是領先全球。“菲茨杰拉德”號所屬的阿利?伯克級驅逐艦,配備先進的雷達系統和導彈防御系統,具備強大的作戰能力。該級驅逐艦可搭載“標準-6”防空導彈、“戰斧”巡航導彈等多種武器,既能執行防空反導任務,又能對陸打擊。美軍在波斯灣周邊還部署了航母戰斗群,隨時可形成軍事威懾。美軍第五艦隊司令部設在巴林,其下轄的艦艇和戰機可在短時間內抵達伊朗周邊海域。這些軍事存在,讓伊朗感受到巨大壓力。
伊朗也并非毫無還手之力。伊朗擁有中東地區規模較大的導彈庫,其彈道導彈射程可覆蓋美軍在中東的多個軍事基地。“流星-3”彈道導彈射程超過1500公里,能對以色列和美軍在海灣地區的基地構成威脅。伊朗海軍雖在整體裝備上不及美軍,但針對性發展了小型快速攻擊艇、水雷等武器,適合在波斯灣等近海水域開展防御作戰。這些小型艦艇靈活機動,可攜帶反艦導彈對大型艦艇實施突襲。伊朗的防空系統也經過多年建設,具備一定的對空防御能力。俄制S-300防空系統的部署,提升了伊朗應對空中威脅的能力。
軍艦(資料圖)
面對美軍的軍事壓力,伊朗內部態度存在差異。強硬派認為應直面美軍威脅,通過軍事手段捍衛國家主權;溫和派則主張通過外交途徑化解危機,避免沖突升級。伊朗總統萊希近期表態:“伊朗不會主動尋求戰爭,但也絕不畏懼戰爭。”這句話既展現了伊朗不愿輕易開啟戰端的態度,又表明了在國家利益受到侵犯時的決心。總統的表態在一定程度上平衡了內部不同派別意見,既安撫了強硬派,又給溫和派留下了外交斡旋的空間。
國際社會對美伊局勢高度關注。俄羅斯和中國一貫主張通過對話解決美伊爭端,反對任何可能加劇地區緊張的行為。俄羅斯向伊朗提供了軍事技術支持,中國則在經貿領域與伊朗保持合作。歐洲國家雖與美國存在盟友關系,但在伊朗核問題等方面與美國立場不同,更希望維持地區穩定以保障自身能源利益。法國、德國等國家多次表示,愿意為美伊對話搭建平臺。中東其他國家則擔心美伊沖突升級波及自身,大多持觀望態度。沙特等國雖與伊朗存在地區競爭,但也不希望波斯灣局勢失控影響石油出口。
航母(資料圖)
戰爭對伊朗經濟將是毀滅性打擊。伊朗經濟高度依賴石油出口,一旦爆發戰爭,石油出口通道可能被切斷,外匯收入大幅減少。伊朗石油出口量曾占其出口總額的60%以上,石油收入是政府財政的重要來源。國內產業會因基礎設施受損、原材料短缺等陷入停滯,民生保障面臨嚴峻挑戰。工廠停工、失業率上升等問題可能引發社會不穩定。而保持和平狀態,伊朗可通過加強與其他國家的經濟合作,逐步緩解制裁帶來的壓力,推動國內經濟復蘇。與中國的“一帶一路”合作項目,能為伊朗基礎設施建設提供助力。
美伊局勢未來走向仍充滿不確定性。伊朗總統的表態已明確其核心立場,既不主動挑起戰爭,也做好應對戰爭的準備。美軍若繼續加大軍事施壓,可能迫使伊朗采取更加強硬的反制措施。伊朗可能會進一步強化導彈試驗、增加對地區代理人武裝的支持。而通過對話協商解決分歧,才是符合雙方利益的正確選擇。國際社會應繼續發揮作用,推動美伊回到談判桌前,避免局勢進一步惡化。聯合國可通過安理會決議等方式,為雙方對話創造條件。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