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11?
“作為演員,我是要有創作勇敢性的。”談及角色創作時,段奕宏如是說道。
所謂的“創作勇敢性”,就是突破創作本身的舒適區。“有追求的演員、主創團隊都渴望跳出舒適區,哪怕這種嘗試是有風險的。”
從早年的《士兵突擊》中的袁朗,到今年上半年播出的《沙塵暴》中的陳江河,段奕宏在眾多作品中成功塑造了多個深入人心的形象,也將不同背景的角色演繹得入木三分。而在近期播出的《掃毒風暴》中,首次挑戰緝毒警察角色,為觀眾呈現了一個獨特的形象——林強峰。
“作為演員,對緝毒警的認識必須建立在扎實的前期準備上。他不同于刑警、交警或經偵警察,我們必須深入挖掘真實性。我的創作勇氣就體現在,試圖呈現一個觀眾未曾見過的形象,一個游走在‘不像’與‘很像’之間的緝毒警。”
如今,《掃毒風暴》已開啟超前點播,劇集收官在即。我們與段奕宏深入探討了他對林強峰的理解、塑造時人物考慮的細節,也對他作為演員的那份執著有了更深的認識。
交談中,我們注意到段奕宏一個有趣的習慣:他在剖析林強峰的心路歷程時,常常使用第一人稱“我”,在采訪中再次將自己代入角色;而描述自己的創作理念時,卻又常常切換到第三人稱“老段”,仿佛借用他人的視角來評價自己,保持一種審視的距離。
或許正是這種“戲癡”般的辯證思考,讓他既能深入角色,又能反觀本真。
01
“我”應該背起十字架
1995年,緝毒警林強峰結束臥底生涯,為追查毒品線索調任西港市禁毒支隊。彼時,走私商盧少驊發現冰毒的巨大利潤,心生邪念走入制販毒歧途,輾轉之間成為最大毒梟。數年間,林強峰帶隊投身這場掃毒風暴,最終,以林強峰為代表的緝毒警們不辱使命,力破盧少驊詭詐的毒網陰謀,終于撕破黑暗,將毒販繩之以法。
之所以說林強峰是一位與眾不同的緝毒警,一方面在于他那看似混不吝的處世態度。
他看起來總是不拘一格的,整天插科打諢、嘻嘻哈哈,似乎不符合大眾心目中緝毒警嚴肅、剛毅的固有印象。
段奕宏將林強峰比作“葉蟲”——世界上最善于偽裝的動物之一,但這種混不吝的“偽裝”只是林強峰的一種外化形式。
“葉蟲是我在創作前期找到的一個方向。林強峰在生活中接觸到的都是窮兇極惡的罪犯,如果‘我’的氣質看起來大義凜然,生活邏輯、處世態度、言行舉止和他們格格不入的話,誰會敢靠近‘我’?一定要讓自己像葉蟲一樣偽裝起來,和他們混跡在一起,這種習性是臥底生涯帶來的。”
另一方面,如段奕宏所言,林強峰表面上的肆意灑脫,其實源于他刻骨銘心的臥底經歷。正是那些殘酷的經歷,塑造了他與劇中其他緝毒警截然不同的特質。
他曾臥底于宛北販毒集團,過著刀尖舔血的日子;每日混跡在毒販之中,卻必須時刻銘記自己的真實身份;曾親眼目睹戰友犧牲,余生只能守著這條用戰友生命換來的性命。“親眼看見李百川在面前犧牲,那種震撼是崩塌式的摧毀。對林強峰來說,這是頭一遭經歷。‘我’還要不要堅持下去?”段奕宏代林強峰發出這樣的詰問,而答案無疑是肯定的。
在段奕宏看來,林強峰的精神內核,在于對緝毒警職業的堅定信仰與對生命本身的深切熱愛。“鏟除毒瘤是他的本職工作,對生命的關照則是他的人生體悟。只有保護好‘我’這個個體生命,才能完成本職工作,進而深化對生命的認知。這是一個完整的邏輯閉環。”
劇中,林強峰也多次表達了他對緝毒事業的態度以及對生命的理解。
“前路漫漫啊。”“咱們走不完,他們接著走,道阻且長,行則將至。”
“我不就怕以后沒機會了嘛。”“活著就有機會。”
“看,太陽一點點升起來了,多漂亮”!
“他表面看似對一切都滿不在乎,但內心深知自己最終會成為掛在烈士墻上的一張照片。經歷隊友殉職后,他認清了這就是自己的歸宿。然而他又不愿意過早地走向終點。既然選擇了這條路,就要讓自己松弛地活著。”段奕宏說道。
就像林強峰自己所言:“我就沒離開過宛北。”李百川為救他而犧牲,這份沉重如同背負起一座十字架。他本可選擇不扛起這重擔,但段奕宏表示,“我們要塑造一個什么樣的人?崇高的靈魂又該是怎樣的?我認為林強峰的靈魂是崇高的。戰友不能白白犧牲,我就是該背起這個十字架。”
02
我們從生活中提煉細節
林強峰的內核純粹熾熱,經歷卻格外復雜。要塑造這樣一個完整、生動且真實的角色,離不開大量細節的支撐。
作為創作者,段奕宏認為細化劇作質感十分重要。
以林強峰的諸多喝茶場景為例,“喝茶是當地的生活習慣,普通人家泡茶時會比較講究。但林強峰出于職業特殊性選擇喝茶袋,因為它夠便捷。我們要做的就是在原有的生活中,提煉出來職業限制帶來的特殊性,這就是生活的質感、職業的質感。”
林強峰的種種微表情同樣是質感的關鍵。
劇中,他審問啞女吳燕萍的戲份令人印象深刻。當他發現這位受騙的“小啞巴”竟真心愛上了一個罪大惡極的毒販,表情也從最初的理性審視,逐漸轉為訝異和無奈。
段奕宏坦言,這場戲中他追求的是與角色感同身受的情感鏈接:“像林強峰這樣的緝毒警,如果缺乏敏銳度和職業信仰,很容易對生命的可貴變得麻木。但他親眼目睹過毒品對生命的摧殘,因此,當他看到啞女對毒販的愛情深信不疑時,其實很觸動。”說著,他模仿起啞巴女用盡全力說出“我愛他”的場景,“表演中的微表情不僅是微表情,它是傳神的,是人和人的一種交流。”
這種對交流的深度刻畫,同樣體現在林強峰與其他角色的互動中。
《掃毒風暴》對西港緝毒一大隊和二大隊的群像塑造也頗為立體,兩位隊長——林強峰與黎安——的碰撞尤其精彩。
當黎隊蹲守大丘三個月卻因林強峰發現的新線索被迫中止時,他怒摔了林強峰的杯子。段奕宏解釋道:“摔杯子是精心設計的細節。林強峰理解黎隊需要發泄怒火,特意將老班的杯子放在自己的座位上,他的經驗讓他能get到同事工作的艱辛。”
為了強化這兩個警察的區別,段奕宏和黎安飾演者劉歡也進行了細致的設計。“黎隊的形象比較符合大眾認知,是一位板板正正、剛正不阿的警察,但林強峰經歷過刀尖上舔血的日子,臥底生涯賦予了他更廣闊的格局。他們需要共同經歷一些事來磨合,彼此有著不同的經歷、認知和執著點,這種差異恰恰構成了關系的張力。”
除了黎隊,林強峰手下的“三劍客”也是警隊塑造的關鍵。從初識時被林強峰鳴槍嚇得四處躲藏,到三五年后的默契合作,林強峰既是他們的隊長,也是值得學習的榜樣。
談及對隊員楊威的情感,段奕宏詮釋了林強峰的內心獨白:“我看楊威就像看‘生瓜蛋子’,十分愛惜,因為他讓我想起剛從警校畢業的自己。看著楊威這個鮮活的生命,就像回望我的過去和起點——這個傻小子能堅持多久呢?”
林強峰對性格迥異的三位隊員都產生了不同層面的影響。他讓憑熱血沖鋒的楊威懂得珍視生命,讓“能吃兩碗絕不吃一碗、能坐著絕不站著”的大壯認識到職業的崇高,也讓圓滑世故的老班變得更加勇敢無畏。“這些轉變不是林強峰強加于他們身上的,而是隊員們在共同經歷中自發領悟的結果,他們原本就擁有良好的底色。”段奕宏肯定道。
《掃毒風暴》中這些由豐富細節堆砌的人物關系,根植于演員對角色的深刻理解,也得益于團隊的精妙配合。如此,觀眾才能看到一個鮮明、立體的《掃毒風暴》。
03
“老段,你的創作勇敢性到底在哪?”
與段奕宏聊角色,仿佛在與林強峰本人對話;而跳出角色,他又是一位對表演有執著追求的演員。
今年,段奕宏有兩部作品播出,他在懸疑刑偵劇《沙塵暴》和刑偵涉案劇《掃毒風暴》中分別飾演警察陳江河和林強峰。在多數觀眾眼中,這兩個角色除了地域背景和職業細節不同,人性的底色與性格頗有相似之處。
而在段奕宏看來,他的演繹核心是忠于故事的真實性。“兩個角色氣質是否有重合?我確實無法做到100%的區分,畢竟還是用我的身體、眼神在演繹,鏡頭語言也會帶來某種一致性。”
《沙塵暴》的獨特性在于其西北背景,故事發生地靠近段奕宏的故鄉新疆伊犁,為他的表演提供了環境抓手。“劇組里有很多哈薩克族演員,周邊也有新疆美食,他們帶來的熟悉感,放大了西北的粗獷和那種‘糙勁兒’。
而林強峰身處邊境,地域靠南。那種‘流里流氣’的感覺要比《沙塵暴》更外放一些。當地特有的黑幫氣質,是我塑造林強峰的關鍵抓手,需要我有意識地去區分。”
如今,演員普遍面臨角色固化的擔憂,段奕宏坦言自己也有同感:
“擔心是有的,但我時刻提醒自己。也許有人問‘老段,你的創作勇敢性到底在哪?’我們確實面臨創作壓力,但不同警種、不同地域、不同經歷,恰恰是創作者可以深挖和細化的空間。
角色能否能區分開這件事,哪怕引發討論都是好的,我們需要有被討論的勇氣。演員的樂趣何在?演員的價值又何在?當一個劇本能激發我的創作沖動,讓我依然認可表演者的價值,機會來了,我就上。”
在段奕宏的理解中,警察角色是一個很大的范疇,“警察有各種警種,如何區分和細化其中不同的人、如何將角色吃透,對我而言都是一種開拓,我有勇氣這樣挑戰角色。”我們也十分好奇,為何他的作品多集中于懸疑類型,對此段奕宏笑道:“懸疑嘛,本身那種玄妙感和鉤子就挺吸引人。”
從他的待播作品來看,《藏鋒》和《超感迷宮》雖仍有觀眾熟悉的元素,但顯然段奕宏也在有意識地挑選差異化劇本。
“《藏鋒》中我特意選了一個宣傳科的小科長角色,講述他如何急功近利地追求仕途,最終重拾初心的故事。這也是我之前沒演過的警種,來自不同的‘土壤’,會很有意思。”
段奕宏表示,當初接演《沙塵暴》,看重的正是文本的文學價值。“演員在不同階段追求不同,需要靠作品和角色證明自己作為演員的價值。而《沙塵暴》的文本價值超越了演員個人的價值,趙冬苓老師寫透了人性撕裂如何在特定土地上滋長,面對這樣的文本,我只能說:來吧!來吧!”
同樣具備文本價值和社會意義的《掃毒風暴》,在豆瓣收獲7.9的高分,段奕宏很高興這部傾注了許多心血的作品受到觀眾的認可,“每一個參與到戲中的人都很開心,所有人在創作中尋找、揣摩到篤定,追求影視美學的過程是非常艱辛的。我們無法預測一部作品的反響,唯一能把握的是對創作的勇氣、想象力以及自身的追求——這就是我們的初心。”
縱觀段奕宏的演繹生涯,這份創作初心始終不變。
近幾年“叔圈”盛行,段奕宏也因《士兵突擊》翻紅熱潮,憑借“老A”袁朗一角成為年輕粉絲的心頭好。對此他表示:“經典就是經典,它是永恒的。創作者守住初心,作品可能需要等待,但我們不能放棄創作長劇的恒心和對藝術的追求。”
就如老段自己所說,“我的創作是有生命路線的,有一天別人看老段的作品,可以看到我的成長歷程、看到我作為演員的堅持,那就夠了。”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