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國將承認巴勒斯坦國,以色列氣急敗壞,為何德國還是力挺猶太人
法國總統馬克龍前兩天在社交媒體上公開宣布了一個重磅消息:法國將在今年九月聯合國大會期間正式承認巴勒斯坦國。這個消息在西方世界投下了一顆炸彈。法國成為第一個邁出這一步的西方主要大國,即七國集團(G7)成員國的身份讓這一步意義非凡。馬克龍在聲明里很明確地講,這既是基于法律(國際法),也是出于道德責任。他特意提到,承認巴勒斯坦國將是推動“兩國方案”這個長期和平構想的一個積極步驟。
馬克龍的這一步不是臨時拍腦袋決定的。實際上,一年前訪問德國時他就已經透露出這個想法,當時說的是會在“情勢需要時”和“對和平進程有利的時機”做這件事。如今,一年過去了,加沙地帶的人道狀況持續惡化,國際社會對以色列軍事行動的壓力空前巨大,馬克龍選擇了這個時機做出實質性的政治承諾。
法國這一決定的背后有多重考量。在道義上,看到加沙的人道災難,法國試圖搶占國際法的道德高地。在戰略上,這顯然是在挑戰美國在中東事務上的主導地位,表明法國希望走獨立外交路線。另外,法國國內也有巨大的壓力,它擁有歐洲最龐大的猶太人和穆斯林社區,兩邊對政府的要求有時難以協調。馬克龍這個決定,部分也是回應國內、特別是左翼力量的聲音。
法國的動作在歐洲內部引起了截然不同的反應。與法國形成鮮明對比的是德國的表現。就在法國宣布決定后不久,德國政府就白紙黑字地表示:他們短期內不打算承認巴勒斯坦國。德國總理朔爾茨的發言人講得很清楚,德國的核心原則是——以色列的安全對德國具有“首要重要性”。這意味著在他們看來,承認巴勒斯坦國不能以犧牲以色列的安全為代價。
德國的立場有著極其沉重的歷史根源。納粹德國對猶太人的大屠殺這段歷史,就像一副沉重的枷鎖,牢牢鎖定了德國的親以色列政策。柏林在這個問題上幾乎形成了一種條件反射:任何可能被解讀為威脅以色列生存的行為,都會被德國政治倫理所排斥。同時,德國在中東政策上也習慣了唯美國馬首是瞻,即便在以色列的行為引發廣泛批評時也選擇追隨美國。再者,德國國內極右翼勢力崛起,把巴勒斯坦問題和“伊斯蘭威脅”綁在一起,也讓執政聯盟處理這事時格外謹慎,生怕踩雷。
這種謹慎到了幾乎自我封閉的程度。法國領頭和20多個國家一起譴責以色列在加沙阻礙人道救援物資運送,德國卻缺席了。這雖然守住了一貫立場,卻在歐盟內部削弱了柏林自己的領導力。德國的歷史包袱本來可以變成推動和平的力量,現在卻似乎成了束縛自己的枷鎖。
再看整個西方世界,在這個問題上已經裂痕明顯。站在法國這邊的越來越多:英國商務大臣公開說工黨的承諾就包括承認巴勒斯坦國,并且英國已經暫停了對以色列的武器銷售。西班牙首相力挺馬克龍,說他保住了被以色列總理內塔尼亞胡破壞的和平方案。北歐國家更早就行動了,挪威、愛爾蘭、西班牙去年就承認了,開了頭炮,現在斯洛文尼亞、比利時這些國家也準備跟進。
另一邊,頑固抵制的只剩下少數幾個核心盟友。美國國務卿直接批評法國的決定“魯莽”,還從停火談判中撤回了美方人員向法國施壓。以色列總理內塔尼亞胡火力更猛,罵法國是“獎勵恐怖主義”,國防部長更明確說不允許存在一個威脅以色列安全的巴勒斯坦實體。澳大利亞和加拿大雖然也批評以色列的軍事行動,但依然堅持老立場:必須等巴以雙方先談判,然后才能談承認的事。
如今的全球格局已經大變。聯合國193個成員里,有142個國家(占了73%)都承認了巴勒斯坦國。美、德、澳等國成了少數的堅守者。現在法國,一個聯合國安理會常任理事國,正式加入承認的行列,等于徹底敲響了美國主導中東事務年代的喪鐘。
法國的決定在區域內激起了強烈的連鎖反應。以色列方面的反彈極其強烈。以色列國防軍可能會做出危險升級,比如攻打拉法難民營來“展示決心”。以色列內閣里有強硬派甚至公開說,法國這樣一搞,反而給了他們吞并約旦河西岸更多土地的借口。以色列部長們也沒閑著,有人在網上發馬克龍被惡搞打耳光的,還貼上“以色列的回應”這種標簽。更危險的是,以色列議會已經通過決議,要求政府行使對西岸土地的主權。
對巴勒斯坦人來說,法國的承認無疑是巨大的利好。這意味著他們的建國運動從政治口號向國際法實踐邁進了一大步,為以后申請成為聯合國正式會員國奠定了基礎。值得注意的是,哈馬斯和法塔赫這兩個死對頭這次居然一致熱烈歡迎法國,顯示出馬克龍的決定意外促成了巴內部一絲罕見的團結。
美國的處境就很尷尬了。特朗普政府之前承認耶路撒冷歸以色列,還把大使館搬過去,早就透支了美國的道德信譽。現在,當加沙民眾在等待美國援助糧的發放點遭遇催淚彈的畫面傳遍全球時,那一句“這就是美國帶來的人道主義?”的質問,幾乎成了整個南方國家對美國的集體嘲諷。
未來會怎么走?短期內,很可能迎來一波陣痛,以色列軍隊可能在拉法發動報復性攻擊。但另一個角度看,國際要求停火的壓力也已經到了臨界點。如果英國最終跟隨法國承認巴勒斯坦國,那么西方陣營內部將形成一種新的對峙:法英軸心對陣美德陣營。雖然“兩國方案”被法國重新擺在桌面,但最棘手的核心矛盾依然無解:法國要求未來巴勒斯坦國要“非軍事化”,而以色列根本不接受1967年的邊界作為談判基礎。可以肯定的是,中東問題的主導權正在易手,由沙特和法國主導、加上中俄在聯合國框架下參與的新模式正在取代美國一家說了算的舊秩序。
當馬克龍按下那個宣布決定的發送鍵時,他改變的絕不僅僅是中東的力量平衡。他實際上撬動了整個西方世界賴以存在的道義和領導力根基。德國的沉默是在為舊秩序唱挽歌,而法國的破局則是新世界格局正式誕生的信號。在這場用血與火書寫的巨大博弈里,唯一能確定的是:那個由美國獨家說了算的舊秩序,它的裂痕已經從巴黎一路裂到了特拉維夫的圍墻底下,而且永遠不可能復原了。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