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24日,美國商務部長盧特尼克在采訪中放話,中美第二階段貿易會談必須讓TikTok美國業務賣給美方;不答應,就把它趕出美國市場。第二天,中國外交部發言人郭嘉昆直接表態:中國法律絕不允許這種明搶行為。
盧特尼克這“二選一”,說白了就是美式霸權的直接體現,所謂“危害國家安全”不過是塊遮羞布,真實目的是把TikTok這1.7億美國用戶的超級流量池據為己有。這種“聽我的就沒事,不聽就打壓”的做派,跟19世紀殖民者搶地盤沒啥兩樣。
美國這時候施壓,正趕上2025年大選關鍵期,特朗普團隊想靠“對華強硬”刷存在感,轉移國內經濟通脹的壓力。更明顯的是,Meta這些美國科技巨頭眼看TikTok搶了自己的生意,正聯合政府施壓,想把TikTok拆了并入本土生態。
這哪是自由市場?分明是沒被威脅時喊口號,被超越了就動行政手段封殺。
TikTok能火,根本在于算法革命,其推薦系統通過深度學習精準捕捉用戶喜好,美國用戶日均使用時長125分鐘,遠超Instagram的82分鐘。這種技術代差讓Meta等企業倍感壓力,2024年第四季度,TikTok音樂用戶份額從34%降至29%,而Meta旗下平臺升至36%,數據背后是美國資本的圍剿。
要警惕的是,美國試圖通過立法重構全球科技產業鏈,去年通過的“剝離法案”賦予總統任意認定“外國對手控制應用”的權力,這種泛安全化操作已引發微軟、谷歌等企業擔憂。斯坦福大學教授萊姆利直言:“政府若能隨意定義威脅,任何企業都可能成為下一個TikTok。”
法律博弈呈現復雜拉鋸態勢,美國最高法院去年1月裁定“不賣就禁”法案合憲,卻留下“用戶數據本地化”空間。TikTok隨即啟動“得州計劃”,將美國用戶數據存儲于甲骨文服務器并接受審計。
這種“以子之矛攻子之盾”的策略,讓美國政府陷入尷尬。
特朗普政府反復無常暴露政治投機本質,今年1月剛簽75天寬限期,4月又延至90天,這種“狼來了”的游戲讓美國科技行業無所適從。《華爾街日報》評論:“當法律淪為政治工具,受傷的終將是美國自身的創新環境。”
面對美方霸凌,中國展現法律自信,《數據安全法》《個人信息保護法》構建嚴密屏障,禁止外國政府非正當獲取中國企業數據,這種“以法為盾”的策略,既維護主權,也為全球治理提供參考。
TikTok正推進“去美國化”布局,“三葉草計劃”在愛爾蘭建立數據中心,將歐洲用戶數據本地化存儲,分散風險。與甲骨文的合作模式正復制到東南亞、拉美,形成新型數字經濟共同體。
這場博弈遠未結束,當美國試圖用政治手段扼殺創新時,中國企業正以技術突圍和法律反制破局。
在數字時代,堅守技術倫理與法律底線者,終將贏得勝利。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