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蘭媽談育兒
聽過三觀很正的一段教育觀:
千萬不要把所有的勁兒都使在孩子身上,如果您是一個懂得滿足又充實快樂的家長,那孩子就會有自我認同的自信心,如果您是一個能控制情緒責任感的家長,那孩子在你面前什么話都敢說,親子之間自然也就不存在秘密和隱瞞
所以,教育孩子從來都不是要求孩子做什么、成為什么樣的人,而是家長首先要把自己活成一道光,在光的影響力下孩子自然就會追光而來了
有一個孩子,寫給了自己母親這樣一封信:
媽媽、您是什么時候離開這里的,我已經記不清了,但是我對您的思念一點也沒有減少,反而更加強烈,這么多年來,您辛苦了,一個人在外打工,您也有悲傷無助的時候,但讓我感到悲傷和無助的,是在您需要溫暖的時候我卻不能親親抱抱您
其實,在您說要離開的時候我真的很想說:“我不想您去外地打工”,對于我來說,沒有什么是比一家人團聚更幸福的,我明白,我可以感性、但是不能不懂事,您的離開,我不能去阻攔,對于身處外地的您,我只能寄以思念,但請您相信,無論何時何地、每一分每一秒,哪怕生命結束,我也會深深的愛著您,因為您是我的親人、我愛的母親
愛您的兒子!
看完這樣一封信,相信也牽動著無數家長的心,可讓很多人都沒想到的是,這封信里的兒子之前可是一個叛逆到會動手打媽媽孩子
為什么呢?因為媽媽過度要求和嚴厲,激發了孩子身上的叛逆心理,當媽媽所有的“為你好”,換來的卻是兒子厭惡和仇視心理時,媽媽能想到的就是放過自己、也放過兒子
于是,背上行囊離開孩子的,是不舍、是無奈、還有對兒子深深的期待和美好祝愿
也是經歷了“有媽”、和“沒媽”的前后差距吧,兒子漸漸地明白了媽媽好,也思念起媽媽曾經的嚴厲和管教
對此,孩子奶奶給出的說法是:
“就是賤,越是拼了命地管教的時候越是想盡辦法逃跑,突然不管了,又眼巴巴地求著讓人管你”
事實上,孩子并不是賤,而是屬于安全感、和歸屬感缺失的心理需求,媽媽一放手不管了、孩子又想起媽媽好,也是屬于“反向育兒”里的一種以退為進策略
比如,以下幾種反向育兒方式,恰恰就體現了拿捏人性的養娃優勢:
01
話要“反”著說
以退為進,孩子會跟你聊得更多
網上流傳著一句話:“90后父母的反向帶娃,用魔法打敗魔法,就是專治孩子的各種不服”
事實上,反向育兒里的精髓,根本問題就在于讓孩子保持足夠的情緒穩定,然后才能保持成長清醒的理智思考、穩定輸出
有一位媽媽就告訴我:
女兒幼兒園剛開始有作業的時候不想寫,我也天天發脾氣,天天催她、嘮叨她,可效果越來越差后索性就裝不會,剛放學回家我就纏著讓她教我做題,我還跟她說“我沒上過學,我也想學,你上學學了就回家教我,當我的小老師”
結果,女兒現在讀大班了,每天放學回家的作業根本不用操心,雖然有段時間寫作業有點拖拉,可當我一說“你憑什么寫作業比我快,你不能寫了,怎么比我寫作業都快,我得快快的寫要追上你,我要在你寫完作業之前寫完”后,女兒立馬就來精神勁兒,立馬開始埋頭苦干作業了
每個周末的時候也是一樣,星期五剛放學我就會說“你別寫作業吧,星期六、星期天也能寫啊,你憑什么一放學就把作業寫完了,那不就只剩玩手機和看電視啦?不行,你不能寫”,結果女兒就說:“不行,我偏要寫,我今天必須要把作業寫完,我一會兒就能寫完了”
沒想到,真的不到半小時的功夫,孩子作業真的就高質量完成了
看吧,就是所謂的“反向”溝通,你想孩子回家后就積極寫作業,那一定要從“主動寫”的精神層面提供情緒價值
孩子懶,你就反著對他說:“不要寫,憑什么你比我那么勤快,還那么努力,我都要追不上你了”
如此帶著競爭意識的反向暗含手段,光是想一想,就能夠有效激發孩子潛意識里不服輸、和肯學主動學的上進欲望
02
建議要“引”著說
鼓勵引導,裝笨才是高級的智慧
有人說,和孩子講話一定要更直白一些,才能簡單易懂
比如,你想讓孩子寫作業,那就直接說“趕緊寫作業去”,避免孩子有更多找借口、和反抗的機會
可事實上,和孩子溝通之所以能簡單易懂的關鍵點,就在于說出去話是不是孩子所想所知的
認識一個媽媽,她每次和兒子溝通的時候都喜歡不懂裝懂
怎么說呢
舉個例子:
兒子問她“媽媽,我的牙膏牙杯去哪里了”
正常情況下,絕大部分的家長都會很無語、很憤怒、甚至很想把孩子抽一頓地說:“你的東西自己不放好,現在來找我要嗎”,甚至還有家長故意諷刺說:“在哪里?能在哪里,難道在我的手里嗎”
可,例子中的媽媽呢,卻恰恰相反,她不僅沒有批評孩子,反而裝傻充愣地反問兒子:“大概牙膏牙杯太調皮了,在和你玩捉迷藏吧,不過,衛生間就那么大的地方,咱們好好找找,肯定能找到的”
于是,兒子滿懷信心地翻箱倒柜,最后居然在洗漱臺置物架上發現了被忽略的牙膏牙杯
直到找到它們后,兒子還不忘撓撓頭說:“這不是在眼前擺著嗎?怎么會沒發現呢”
媽媽又開玩笑說“因為我們都是小迷糊呀”
也是從那以后,男孩再也不隨便亂丟東西了,特別是對于媽媽亂丟東西的行為,還像是一個操碎心的老媽一樣,喋喋不休地嘮叨著
看吧,孩子的優秀從來不是批評、或者要求出來的,而是從潛意識層面激發行動力
倘若孩子一出現問題就批評指責,那孩子的心理活動肯定就成了“我媽媽嫌我沒用,不喜歡我了”的自卑情緒
而有了這種負面能量的心理活動后,孩子今后和家長能坦誠相待、親密接觸的幾率,自然也會越來越低了
畢竟,人與人之間一旦產生了芥蒂和隔閡,那潛意識的疏遠行為就會不知不覺產生了
03
把命令變成求助
父母退一步,孩子才有機會進一步
有人說:“教育是喊破嗓子不如做出樣子,教育是孩子有孩子的成長、家長有家長的耐心等待,教育是和孩子一起時眼里沒有手機,教育也是把自己變成孩子、把孩子變成自己…”
其實,在蘭媽看來:教育也是認真讓每一個平常的日子,都透露著閃閃發光的色彩魅力,特別是孩子遇到困難或者挫折的時候,家長學會退一步,孩子才能有機會上進一步
記得有位媽媽回憶兒子的成長經歷時,就說了這樣一番感人至深的話:
“我兒子今年考研上岸了,回顧過去的22年,我和兒子每天的相處里,也只是在吃穿用度上費了心,剩余的所有幾乎都是他自己去選擇,中考報高中學校,自己選,高考報大學志愿,自己選,我都沒翻過報志愿的書”
“所以呀,孩子的人生真的就該由他們自己去選,我們家長要做的就是只陪伴、不干預、也不指責”
對此,也有很多家長表示擔憂,如果什么都讓孩子自己去做選擇,那孩子不是會更加放肆,越長大越接近養廢了嗎
事實上,反向育兒里的以退為進,并不是提倡大家對孩子放任不管,而是把管教的方式換成孩子,更容易接受的慢慢長大和慢慢獨立:
?比如,孩子做決定的時候不干涉批評,而是站在身后默默支持,哪怕孩子失敗了,也是說著暖心體貼的話,幫助孩子再次站起來
?又或者,你希望孩子干什么,那就把這份期待變成對孩子的求助,如果是學習,那就對孩子說:“爸爸媽媽以前想讀書,可是沒錢上學,但現在咱們家有了現成的小老師,以后你在學校學會了知識,回家了記得再教給我們哦”
如此,當父母不是那么優秀和強勢時,孩子內心的需求感爆棚,保護欲、甚至求學欲都會有著前所未有的提升
就像你若有了需要守護的東西,那就會費盡心思去小心保護
孩子也是一樣,他們有了“小老師”的責任心之后,身上的擔當意識自然就會變強,從此也會像變了一個人一樣努力上進
畢竟,也只有自己先足夠優秀了,才能有資格去成為一名合格的小老師呀
那么,關于反向育兒的相關建議和方法,大家還有哪些不一樣的建議與看法呢?歡迎評論區留言分享!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