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姐家孩子前幾年考上985后,她在朋友圈里被我們公認的會教孩子。我們幾個“學弟學妹”遇到養育問題也經常來請教她。
但李姐說,別看她當了一輩子老師,在她家孩子小時候,差點沒“教育翻車”。
在我們的印象中,老師就是科班出身,那不就是教孩子的嘛。
李姐說,此‘教’非彼‘教’。
啥?短短五個字,把我們弄懵了。
原來,李姐的意思是,老師學的是教授學生知識、啟發學生思考的方法,主要在引導,讓學生學會舉一反三,增長學習能力。
而當褪去老師的角色,轉變為孩子的母親時,教授孩子知識反而是其次。孩子的心理、情緒和人格的健康發展等方面成了養育的重點。
孩子小時候,
面對孩子不學習,她也曾焦慮、無奈,控制不住想要發脾氣。
面對孩子不開心,她也曾覺得‘這有啥’結果讓孩子更傷心。
后來偶然一次機會,家庭教育的講座讓她意識到‘父母無意識的言語對孩子的傷害’有多大!也是從那時候起,她開始學習非暴力溝通,學會和孩子共情,學會管理自己的情緒,學會用積極的語言引導孩子。
說到這兒,李姐很感慨,她覺得如果不是自己的改變,孩子可能不會考上985,更不有今天的成就。
李姐說,“你們別不以為意”然后她跟我們分享了一次假期帶孩子比賽的經歷。
孩子參加的棋類比賽,當時被選出來代表學校參賽,孩子可開心了。為此,他們特意報了一個班,每周學習兩次,天天拉著爸爸對弈。
比賽當天,孩子卻因緊張失誤連連,最后以無緣晉級決賽而畫上了句號。
當時李姐看孩子很難過,就過去拍拍他的肩膀,說:“沒關系,這次輸了不要緊,下次咱們繼續努力。”
我們都點頭,表示贊同。
結果,李姐說,孩子根本聽不進去,哭得更厲害了。
前幾天帶孩子參加比賽的一位朋友也說,“是啊,我們這樣安慰,孩子反而哭得稀里嘩啦。”
在《非暴力溝通的父母話術》中就提到,當孩子難過時,家長的一句“沒關系”,看似是安慰,其實并沒有安慰到孩子,反而會讓他們覺得不被父母理解。
可大多數家長在遇到類似的事情時,通常會以一句“沒關系”開頭,“下次繼續努力”結束。然后呢,孩子可能會逐漸失去信心,覺得自己怎么也做不好。
其他朋友也紛紛表示,曾有過類似經歷,
孩子努力復習一個月,做了好幾本習題冊,結果考試成績不理想。他就是這樣說的:“沒關系,咱下次好好考。”
結果孩子更傷心了,好長時間都沒能從失落的情緒中走出來。后來真是付出了更多的時間和精力,孩子才慢慢把成績追上來。
這是孩子的成長,也是他走的彎路。但如果父母換一個說法,讓孩子內心得到安慰,感覺到被父母理解和認同,他可能會更快走出低谷,甚至都不用走彎路。
李姐的一句話,點醒了我們,如果有這樣的方法,父母就能在孩子遇到挫折時,給予真正的支持和鼓勵,幫助他們建立自信,取得更好的成績。
這是雙贏。
孩子的成長,不僅體現在成績上,更在于心靈的堅韌、面對困難的勇氣、對生活的熱愛。
而父母的支持和理解、認同與鼓勵、陪伴與引導,正是塑造健全人格的關鍵。
而在這個過程中,父母的不斷學習和改變,也給予孩子樹立了榜樣。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