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辭掉工作,全職帶娃的第5個年頭,在讀了大量的心理書籍以及跟娃斗智斗勇的過程中,明白了一個真理:
對于孩子,真的不要太過度關注,也要克制一下想對孩子好的心。
這樣焦慮就能減輕一些,從而向內關注自我,向外理性看待孩子叛逆與黑白顛倒玩游戲的現狀。
01
我家娃在高二上學期有幾個月,瘋狂玩和平精英這個游戲,哪怕不吃飯,不休息都放不下游戲。
只要拿到手機,幾乎是從白天玩到凌晨一兩點,有時候還會玩到凌晨三四點。
剛開始,我也非常焦慮,強力的干預和制止,吵過,哭過,苦口婆心勸過。
摔過東西,吵過架,也數次崩潰過。直覺得眼冒金星,胸口憋悶,就差一口老血要吐出來。
分分鐘覺得自己快要氣到猝,但孩子絲毫都不理會,依然我行我素玩個嗨。
晚上熬夜玩,早上自然是要睡到11點以后,叫不醒,也說不得,不然又是一陣爭吵。
真的很焦慮和無奈,還有一種生無可戀的悲戚,不想放棄孩子,但又無可奈何。
這時對孩子講再多的道理,諸如傷害身體,影響視力,擔心他的身體健康等,孩子統統都不領
情。
黑白顛倒持續了大概好幾周,我突然想明白一件事:
孩子是我不能改變的,如果我執著于非要改變他,那么可能會進入更深度的情緒拉扯。
如果我不能解決自己的焦慮和情緒問題,如果我在不能管住孩子的前提下還強行介入,只會造成一個結果:
我自己會成為新的問題。
即便不能解決問題,也不能讓自己成為新的問題。
02
喜歡一句話:
覺察即療愈。
本著這樣的原則,我不再關注孩子的問題,而是后退一步覺察:
孩子為什么會這樣沉迷游戲,不分晝夜只想玩?
我為什么對孩子玩游戲零容忍和強力制止?
我的痛苦來源于自己的焦慮,還是孩子不學習,沉迷游戲?
玩游戲,不學習是孩子課題,還是我的課題?誰的責任更大?
對自己靈魂三拷問之后,我做出了一個選擇:
不再干預孩子玩游戲這個事了,該吃吃,該喝喝,該睡睡。看不慣他,就遠離他。
因為試過很多次,我無法改變他玩游戲的現狀,干脆就接受擺爛的事實。
改變不了的事情,那就先閉嘴。不管,并不是不想管,而是管不了,管了不如不管。
總不能為了想改變孩子,而把自己氣死和難過到悲傷逆流成河。
既然孩子當下刀槍不入,油米不進,那就省點力氣,向內求,將更多的時間和關注點花在自己身上。
于是,當孩子在玩游戲時,我也不再多說,白天看不慣就出門散散步,晚上看不慣就關上門,跟孩子保持距離,眼不見心為煩。
之前跟孩子吵的時候,跟孩子講道理不聽的時候,是非常難過和心灰意冷的。
先維持自己的心理能量,先修復自己的滿身疲憊。
03
孩子黑白顛倒玩游戲那會,我一直提醒自己:
向內求,往好處想。
即便我無法改變孩子,我也不讓自己心懷怨氣,將想改變孩子的執念放下,將自己的焦慮稀釋和溶解。
大概我閉嘴和不再干預孩子玩游戲兩周后,有一天孩子自己跟我說,不想玩游戲了,特別沒意思,自己想學習了。
內心一陣竊喜,順勢提醒一句:
要是真想學習,還是建議把游戲卸載了,只有下狠心,才能做成事。
原本是一句不抱希望的建議,沒想到孩子真把游戲卸載了。
我覺得孩子決心不玩游戲原因有兩個:
第一個,他不甘心自己成績一直下滑,嗨玩游戲那陣,成績下降了近200個名次。一向心氣高的孩子,也容忍不了自己一直這樣。
第二個,在毫無壓力和不被指責的氛圍中,他玩得比較輕松,也玩得比較過癮,但玩久了也容易膩。
所以,當他有意不再玩時,我再助攻一下,時機成熟之時,基本游戲癮就戒掉了。
我特別能理解孩子黑白顛倒玩游戲時,家長的焦慮與崩潰,無力與悲傷。
但這時候,焦慮和過度關注孩子,一直盯著孩子寢食難安,并不能解決問題。
改變不了的,先維持現狀,向內求,向外走,往好處想,耐心等待轉機,彼時等時機成熟之時,就能幫助孩子從沉迷游戲中掙脫。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