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烏克蘭還有核武器,那么沒有人會相信俄羅斯會做出侵略烏克蘭的決定。”
這是美國前總統克林頓接受愛爾蘭廣播電視公司的采訪時所說。
1994年12月5日,美國、俄羅斯、英國、烏克蘭、白俄羅斯以及哈薩克斯坦在匈牙利首都布達佩斯簽署了《布達佩斯安全保障備忘錄》。承諾要保證烏克蘭,白俄羅斯和哈薩克斯坦的領土完整,同時三國則必須放棄核武器。
當時的烏克蘭一度是全球第三大核武器擁有國,核武器數量甚至超過中國、英國和法國。
然而今天,備忘錄中承諾的烏克蘭領土完整,顯然并未真的被履行。
蘇聯解體前,烏克蘭就是美國的主要滲透方向之一;蘇聯解體后,烏克蘭更是成為了美俄較量的一個焦點。
烏克蘭靠近中歐,東鄰俄羅斯,北接白俄羅斯,南面和摩爾多瓦、羅馬尼亞相鄰,西北是波蘭,正西方則是匈牙利和斯洛伐克。
當時的克林頓政府希望拉攏俄羅斯,至少是暫時穩住俄羅斯,所以才會對烏克蘭施壓。
烏克蘭沒有核武器,至少俄羅斯也能獲得一種“虛假的安全感”。在這種安全感的籠罩下,俄羅斯一定會陷入內斗,而不是更加團結。
趁著這個空窗期,美國就能將北約擴張到波蘭、匈牙利、斯洛伐克、羅馬尼亞、保加利亞、捷克這些前華約國家。
甚至還能吸納波羅的海三國這些前蘇聯加盟共和國,北約東擴的目的則是讓俄歐無法和解。
在這個過程中,烏克蘭就是“必須的犧牲品”,從某種程度上來說,烏克蘭可以說是被美國主動放棄的。
克林頓在接受采訪時所說的話,也只能說是“鱷魚的眼淚”,因為他其實很清楚最后會發生什么。
即便是退一萬步,就算是烏克蘭保留了自己的核武器,其實也沒有什么意義。
首先蘇聯作為一個國家,其擁有的是一個整體的供應鏈和產業鏈。
蘇聯解體后,每個加盟共和國至少都得到了這個供應鏈的一部分,但是供應鏈是個鏈,連不上就等于全都沒用。
烏克蘭首先就不具備核彈頭的養護能力,他只有維護導彈本身的技術能力。
在這種情況下如果俄羅斯不幫助烏克蘭養護核彈頭,這些武器反而是一個巨大的隱患。
如果俄羅斯幫助烏克蘭養護核彈頭,烏克蘭實際上就是俄羅斯的附庸。
同樣的情況還出現在蘇聯的黑海造船廠身上,造船廠被烏克蘭所繼承,但是烏克蘭自己卻無法利用造船廠造船,最后的結果就是黑海造船廠直接廢了。
這是因為造船技術不在烏克蘭手上,造船所需要的零件、原材料也需要從蘇聯的各個加盟共和國供應。蘇聯解體后這些問題都變得更加復雜了。
除此之外,蘇聯的核武器控制系統是統一控制的,且控制系統在俄羅斯。
也就是說烏克蘭雖然有核武器,但是卻沒有掌握發射系統。
那這些核武器實際上就是擺設,根本就發射不了導彈,也不能鎖定任何目標。
基于以上兩點,烏克蘭的核武器其實就是一堆危險的廢物。
如果烏克蘭執意就是要掌握核武器,也未必不能真的搞出來核武器,畢竟朝鮮都能搞出來,烏克蘭的底子可是比朝鮮強得多。
只是當時烏克蘭國內實在混亂,美俄又堅定要求烏克蘭放棄核武器。
烏克蘭的領導層本身就是一群蟲豸,烏克蘭也就這么和核武器失之交臂了。
在那次采訪上,克林頓后來又說了一件讓自己很后悔的事情,那就是允許中國加入了WTO。
1999年4月13日,克林頓在國會演講時曾說:“我們什么都不用做,
他們必須降低關稅,允許我們在更低關稅下在中國出售美國的汽車。”
很明顯,克林頓允許中國加入WTO的原因,是為了在中國出售美國的工業商品和科技產品。或者說是將中國當成了一個工業品的傾銷市場,本質上也是為了讓美國賺取更多的錢。
可是最終的結果,恐怕是大大的超乎了克林頓的意料。
加入WTO后的中國,迸發出了巨大的工業實力,當時的中國有著全世界根本無法想象的勞動力優勢。
中國制造業本身就已經在改革開放后逐漸崛起,只是因為沒有加入WTO,我們的商品并沒有太多的銷售渠道。
而在中國加入之后,我們的商品幾乎立刻就找到了美國這個全球最大的消費市場,隨后發生的事情,被美國稱之為“第一次中國沖擊”。
美國的制造業在中國廉價商品的沖擊下幾乎全滅,制造業崗位流失甚至達到了四分之一。
而中國反而通過在勞動密集型產業中掙到的錢,開始發展我們的科技水平。
今天中國開始在科技產業和美國當臺對壘,這也成為了現在美國媒體口中的“第二次中國沖擊”。
這一切的起點,或許就是在克林頓為中國入世奔走的那一刻。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