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印加文明
印加文明,南美洲古代印第安人文明。印加為其最高統治者的尊號,意為太陽之子。15世紀起勢力強盛,極盛時期的疆界以今秘魯和玻利維亞為中心,北抵哥倫比亞和厄瓜多爾,南達智利中部和阿根廷北部,首都在秘魯南部的庫斯科。16世紀初由于內亂日趨衰落,1532年被西班牙殖民者滅亡。
1、文明區域
印加文明與瑪雅文明、阿茲特克文明并稱為"印第安三大古老文明"。具有殖民征服者和印加帝國王室成員雙重身份的印卡·加西拉索·德拉維加,對16、17世紀西班牙征服南美洲印第安文明的過程有著獨特的關照視角,并始終保持著對這場新舊文明沖突的矛盾立場!
印加文明是在南美洲西部、中安第斯山區發展起來的又一著名的印第安古代文明。它的影響范圍北起哥倫比亞南部的安卡斯馬約河、南到智利中部的馬烏萊河,全長4800公里,東西最寬處500公里,總面積達90多萬平方公里,人口超過1000萬。大體說來,它包括了現今厄瓜多爾山區、秘魯山區部分,玻利維亞高原地區、半個智利和阿根廷西北部地區!
據最新考證,真正的印加文明范圍輻射了南美絕大部分地區,甚至包括拉美部分地區都發現印加文明時期的遺跡!
2、形成基礎
據考古學家的研究,上述這一廣大地區是美洲最早出現農業的地區,時間大約在公元前8000年。到公元前3000年,沿海地區的居民已定居下來。到公元前2000年末,中安第斯山區已出現一系列古代文化中心。在公元前1000年中下期,發達的農業文化已經形成,奠定了印加文明的基礎,并出現了階級和國家的最早形式。這標志文明開始形成。公元10世紀后半葉以后,中安第斯山區出現了各種文化相互滲透和兼并的局面。導致了一些原有文化的衰落和消失,并在此基礎上形成了印加人統一中安第斯山區前的各種文化基礎!
3、印加文字
印加常常被說成銅器時代主要文明中唯一一個沒有書面語言的文明。
在500多年前,西班牙旅行者在秘魯中部遇見了一個印第安男人,他可能是一個前印第安王朝的官員。西班牙人看到這個印第安人時,他正打算藏起來一些他帶著的東西,所以他們搜了他的身,并找到了一些神秘的打了結的繩子。后來西班牙人得知這些繩子叫做奇普(Khipu)。很多奇普只是為了計數,但是西班牙征服者認為有些繩子包含了歷史故事,宗教秘密,甚至是詩歌。在上面講述的這件事里,印第安人說他身上的奇普記載了西班牙征服者在這個地區做的所有事情。“好事和壞事都有。”西班牙人的首領菲格雷多說。之后他很快沒收并燒毀了這些記錄,并懲罰了這個印第安人。
不過,即使西班牙人認為奇普很危險、并盡力毀掉它們,但是學者們卻一直拒絕承認奇普是一種書面文件。相反的,這些繩子被認為是一種保存記憶的設備——一種個人化的記憶輔助工具,而沒有任何統一的含義。它們頂多是一種紡織品算盤。后面一種觀點在1923年得到了支持,當時科學史學家利蘭·洛克證實了收藏在紐約美國自然歷史博物館的100多個奇普被用來記載計算的結果。
因為這些原因,印加常常被說成銅器時代主要文明中唯一一個沒有書面語言的文明。不過,近些年研究者們越來越懷疑這個結論的正確性。很多研究者現在認為雖然奇普最初可能的確被當成一種計算工具,不過它們在西班牙人到達的時候已經進化成為了一種記載事情的體系,一種三維立體的二進制的密碼,和地球上其他任何文字體系都不相同。“如今最嚴緊的研究奇普的學者們認為,它們不僅是一種保存記憶的設備,很可能比這多的多。”紐約州立大學的古代安第斯文字專家伽林·布羅克說。
不過破譯奇普面臨一個很大的障礙:沒有人能讀懂它們。“到目前為止,還沒有一個敘述性的奇普被成功破譯。”哈佛大學的人類學家格里·烏爾頓說。不過烏爾頓在紡織品專家提供了新的信息之后,正在準備向破譯奇普進行最持久、最深入的研究。在年七月出版的新書《印加奇普中的符號》中,烏爾頓第一次系統地將奇普分解為多種重要的元素。他用這種分解方式建立了一個奇普資料庫,并用這個資料庫來分辨繩結排列的規律。正像在上世紀70年代當研究者們破譯了瑪雅的象形文字之后,對瑪雅文化的研究取得了突破性的進展一樣,烏爾頓說,破解奇普密碼對于了解在16世紀統治當時地球上最大的,至今還是謎一樣的印加帝國,可能是一個“獲得內幕的巨大的潛在資源”。
奇譜是一種與眾不同的三維立體的書寫體系,記載著5500公里帝國的信息。科學家為每一塊“奇譜”都創建了相應的數據庫,詳細記錄了它們的各種情況:繩索的大小、長度與顏色,垂掛的穗的數量,繩結數目,每股繩的旋轉方向與次數、年代等,第一次系統地對奇譜進行分解與分析。他希望通過數據分析找到某些規律。
在現存700個左右奇譜中,科學家目前共收錄有300件奇譜的目錄。當他們在這個數據庫中搜尋1956年在印加重要的政治中心普魯楚柯發現的21個奇譜繩結的共同點時,結果令人震驚,他們發現了一個至關重要的數學聯系———在某些奇譜的副繩上的繩結結合起來后,正好和另一個更為復雜的奇譜上的數字相同。這表明,奇譜曾被用來記錄這個縱寬達5500公里的帝國的信息。
奇譜代表的數字通常有三種:8字結代表1;長結依據其扭轉的次數依次代表數字2至9;單結代表10 、100和1000等等。0結當然就簡單了,根本不用打節,只在繩索上留一空段繩子就行。單根繩子代表幾個數字,可能是小計或總和。假設一根繩子從上到下有一個4個單結串,再有一個5個單結串,還有一個扭了兩圈的長結,這一繩子將表示數字452。
每一個當地的會計師將從下級得來的賬目總和通過繩結的形式表現在奇譜上,并將這些數據匯總在一根主繩上,然后層層上遞。這種交流可能曾被用在國家最重要的信息記錄上,包括農作物的產量、國庫的收入賬目以及其他與人口、財政和軍事相關的數據。經過進一步的深入研究,他們還成功破譯了第一個用“奇譜”記載的印加文字。他們認為既然不同的奇譜表示從不同區域收集到的數據,那么,一個單一的繩結位于其他結之上就可能是一個單詞,表示的是這個地方自身或財政數據。其中,一種繩結的組合模式可能表示印加的宮殿所在地就是普魯楚柯城,這很可能是從印加的奇譜上認出的第一個文字。
這一發現有助于理解那些繩子中所蘊含的文字信息。烏爾頓先前的研究還發現,在陵墓中發現的奇譜還用作日歷。有730根繩子吊在24個位置上,表示兩年中的月份和日子。烏爾頓說:“可以充分相信“奇譜”是印加人的三維書寫系統。如果它們只是為了幫助主人記住數字,是不必要那么復雜的。”在烏爾頓看來,奇譜這一書寫體系應包括:所用材料的類型(棉線或毛線),繩索的纏繞方向和結的方向(向前或向后)等。利用奇譜記錄,印加統治者憑借廣大的道路系統和政府體制就可以將食物、人力和原料從安第斯山脈的首都庫斯本運送到其他眾多下級城市。印加人的“奇譜”屬于“會意文字”。
至今我們所知道的所有用于日常交流的文字體系都是書寫、繪制或者雕刻在平面上,而奇譜與這些文字完全不同,是由一些三維立體的繩結組成的。如果烏爾頓他們是對的,那么奇譜將是世界上唯一一種三維立體的“文字”。除此之外,它還可能屬于少數幾種“會意文字”。會意文字中的字就像數字或者舞蹈符號,表示意思,而不像英文一樣表示讀音,比如瑪雅文字和中文。雖然在我們看來,用結繩進行交流非常陌生,但是在安第斯文化中卻有很深的根源。在安第斯文化中,紡織品從固定式樣的包和束腰外套,到彈弓投擲的炮彈以及吊橋,都是“人們交流各種信息和制造工具”的方式。
破解奇譜密碼對于了解在16世紀統治當時地球上最大的、至今還是謎一樣的印加帝國,可能是一個“獲得內幕的巨大的潛在資源”。但遺憾的是,目前還沒有其他更令人信服的證據去證明“奇譜”的文字功能。烏爾頓說,對奇譜的深入分析將有助于揭開其生活細節,他們希望根據奇譜能告訴科學家這是否是駱駝、勞工或其他貢品。不過,要破解印加人在“奇譜”中保存的信息,需要付出類似解讀古埃及象形文字一樣的努力。
4、科學成就
在醫藥學方面,印加人的成就也令人驚嘆。他們的外科手術特別是穿顱術在當時居于世界先進行列。手術刀主要是一種“T”形銅刀,非常鋒利。與外科手術相伴而生的麻醉術,印加人也是內行。印加人知道多種草藥,如奎寧、可可等。
在天文、歷法和數學領域內,印加人也達到了相當高的水平。在首都庫斯科,印加人在城東、城西建有四座天文觀象臺,中心廣場另設一座。根據長期的觀測,印加人測得地球運行周期是365天零6小時,并據此制定了太陽歷。印加人還有一種歷法是陰歷,包括354天,是根據對月亮的觀測結果制定的。與阿茲特克人和瑪雅人不同,印加人的數學采用10進位制。不過,印加人尚未創制文字,他們的計數方法是結繩,克丘亞語稱“基普”,即在一條主繩上結上許多小繩,用結節表明數字,用不同的顏色和長度表明不同的類別。
印加人在音樂、文學方面也有很高造詣。有人認為,印加音樂可與歐洲古代民歌相媲美,甚至更為高超;還有人認為,印加音樂具有亞洲古代音樂的水平和相似的表現手法。由于印加人沒有完整的文字系統,文學多是口頭傳說和戲劇。其中最著名的有《奧揚泰》,在西班牙人到來前已廣泛流傳于中安第斯山區,在殖民時代初又被用克丘亞文字(西班牙傳教士創制)寫成劇本,在世界古典文學名著中占有重要地位。
【更多精彩文章,請關注微信公眾號“地球生物與人類文明”】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