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青年網 安俐
在不久前的全國精神文明建設表彰大會上,秦山核電首席技師何少華榮獲全國道德模范稱號。他是核電行業首位“中華技能大獎”得主,扎根核電維修一線30年,守護核安全。今天,我想講講采訪這位國之重器守護者背后的故事。
2023年12月,秦山核電站再次宣告:“我國首個商用堆在線輻照生產同位素裝置在秦山核電正式投運。”看似“官方”的一段介紹背后有著很大的信息量,并且和我們每個人的健康都息息相關。
醫用同位素是核醫學診療的基礎,廣泛運用在疾病的診斷治療上。比如碳-14在醫療領域主要用于幽門螺桿菌的檢測。過去,這些醫用同位素嚴重依賴進口,價格和數量完全受國外控制。以用于治療肝癌的釔-90為例,進口藥一針價格將近35萬元,然而一旦國產,藥價或可降至一半以下。
重水堆核電機組適合同位素的生產,全國僅有的兩臺商用重水堆機組都在秦山核電,是引進的加拿大坎杜-6核電技術。秦山核電重水堆機組每兩年停堆維護一次。以前,工作人員在停堆維護期間,把特定的靶件放入堆芯,醫用同位素可以“搭便車”輻照生產出來,等到下一次停堆維護的時候,再把輻照后的靶件卸出堆芯。一些長周期的同位素就生產出來了,如鈷-60、碳-14。但一些短周期的同位素不需要兩年的輻照,如镥-177、釔-90。能在反應堆里加裝一臺生產裝置,做到隨用隨取,實現批量穩定生產。這件事跟咱老百姓有什么關系?大白話來說就是,一些用于治療疾病的短半衰期醫用同位素,產量上去了,價格就能打下來了。
秦山核電需要在重水堆的VP1觀察孔內安裝保護套管,以便于后續安裝生產通道,就像裝上了一個“煉丹爐”。何少華的特長是解決核級設備檢修技術難題,此前他的很多研究填補了國內多項技術空白,這個重任落到了他的肩上。而此次我到秦山核電站的任務,就是挖掘這項重任背后的故事。
很多人不知道,秦山核電被譽為是中國核電的“搖籃”。“國之光榮”“中國核電從這里起步”……這是黨和國家領導人為秦山核電站寫下的兩句題詞。今年是秦山核電站開工建設40周年,何少華在秦山核電工作了近30年,他見證了秦山核電,甚至是中國核工業的從小到大,從弱到強,從跟跑、并跑到世界領先。因此我希望在寫作中,把他的個人經歷和核電的發展脈絡結合在一起。為了更好地了解秦山核電的歷史,了解何少華的經歷,在出發采訪的前一晚,我通讀了報告文學作家丁曉平撰寫的《秦山里的中國》一書,這本60萬字的書講述了中國核工業發展史、秦山核電建設史,以及秦山核電建設道路上那些難忘的人和事。
秦山核電的所在地——浙江海鹽,是座海邊的僻靜的小城,工業發展與自然生態完美平衡。雖然沒有都市的繁華,但這樣的環境似乎更能讓人潛心于研究。在何大師工作室,我見到了何少華。何少華辦公室的窗戶,正對著我國自行設計、建造和運營管理的第一座30萬千瓦壓水堆核電機組。30年來,這已成為他最熟悉的風景。他的工作室里有張很大的項目進度表,周密地列著每個大修項目的時間,旁邊有八個大字,“自力更生、艱苦奮斗”,或許這句話是他對這份事業最好的詮釋。
在一上午的交談中,我們聊到了“核電特種維修”這個崗位的建立的原因,1998年,秦山核電站運行中的核反應堆出現異常,廠里采用了一臺昂貴的防輻射可視設備進行維修,但設備放入水下僅兩分鐘,強輻射就把機器摧毀了。
班組人員無計可施,只能通過國際招標尋求外國團隊幫助。最終,一家美國公司用了6個月時間,修好了反應堆。這次大修,廠里支付的修復費用高達上億元人民幣,加上因耽誤發電帶來的損失,秦山核電站面臨職工工資都很難發出來的困境。這就是令不少“老秦山人”回想起來都心驚膽戰的“T6事件”。
在修復過程中,美國公司的維修理念、管理方式、檢修手段及現場管理流程,深深震撼了何少華。“經歷了那次大修,我才算真正入行。如果不能掌握完整的核心維修技術,我們就會一直受制于人。”從此,建立特種維修技術體系的想法開始萌芽,何少華和團隊走上了漫長而艱辛的技術攻關之路。
2006年,中國援建巴基斯坦的恰希瑪核電站出現故障,維修任務交給了何少華團隊。這座核電站被稱為中國核工業走出國門的第一張“國家名片”。“整體核電設計制造技術能力已經能出口海外,維修技術也一定要牢牢掌握在自己手里。”何少華下定決心。
根據檢測,該核電站的故障由反應堆堆芯中的輻照監督管磨損引起。當時,此類維修技術都掌握在國外核電巨頭手中,國內尚屬空白。如何實現高輻射環境下的反應堆堆內構件在役維修,成為擺在何少華團隊面前的難題。維修團隊制定的方案涉及水下測量、水下切割、水下焊接、水下遠距離輸送等多項技術,挑戰性極大,何少華和團隊開始了24小時連軸轉的實驗模式。何少華每天早上5點上班,晚上8點多才回家。
他們團隊首創輻照監督管支撐定位結構的拆除方法,可是,就在模擬實驗加快推進時,一顆螺栓突然咬死,實驗遭遇瓶頸。搞不好,就會前功盡棄。一些人心態崩了:“是不是技術路線走錯了”“也許材料選型壓根就不對”……為了盡快找到解決辦法,何少華和同事戚宏昶干脆住進了實驗廠房,帶著大家推演每一步流程,終于找到了問題所在。從小水池局部模擬,到大水池完整模擬,從新技術研發,到完成系統、設備、工裝的聯合試驗,2009年1月,這項高難度的維修任務最終完成!就連美國公司也認為,中國人完成了一個幾乎不可能完成的任務。而那顆咬死的螺栓,被他們放在了工作室最醒目的地方,仿佛警鐘,時時在提醒著他們。
從遇到疑難雜癥時求助外國專家,到幫助國外核電廠解決疑難雜癥,這次成功,填補了中國核電水下檢修技術的空白。
我深刻地感受到,在秦山核電,核工業的命運,似乎與每個從業者的前途命運緊緊交織在一起。每一次個人的技術創新,都是一次行業的創新。
在日復一日枯燥的技術工作里,如何保持持續創新的活力?或許何少華的話能給我們啟發:“我覺得既然選擇了這一行,就要愛這一行,要帶著濃厚的興趣,從心底里喜愛它,你愛上它,就會去鉆研它,你獲得的成就感和自豪感就會進一步激發你去鉆研、去解決更難的問題。問題越難,越有趣味,這是一種良性循環。我們這個工作,也不像想象中那么枯燥,它里面不僅有公式,還有機械構件的靈巧運動,更有控制元件的和諧精細。”
來源:中國青年報客戶端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