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于日本首相石破茂去留的問題,在日本掀起了風波。據環球網7月23日報道,日本首相石破茂表示,將在仔細研究美日貿易協議內容后,根據結果來決定自己是否辭職,但沒想到,看完協議內容后,石破茂辭職決心下的很快,已經決定在8月前辭職,看得出來,石破茂不想再繼續當“背鍋俠”了。
報道稱,日本首相石破茂向周圍人士透露,將在8月結束前正式宣布辭職,自民黨計劃于8月匯總參議院選舉敗選報告,石破茂的辭職意向已基本確定。最近石破茂已經展開了“最后一搏”,參議院選舉慘敗后,執政聯盟僅獲47席,喪失參院控制權,石破茂21日曾堅稱留任,以“負責應對國家課題”。
其實除了參議院選舉失敗是重要原因外,美日貿易協議的簽署,也是壓垮石破茂決心辭職的最后一顆稻草。
就在23日美日協議公布后,其態度突變,先表示“需仔細研究協議內容再決定去留”,不料數小時內,就確認了辭職計劃。
美國總統特朗普22日宣布,美日達成協議,美國對日本商品征收的關稅從原定的25%降至15%,涉及汽車、鋼鐵、半導體等領域。但是條件是讓日本“大出血”,協議內容規定日本要開放市場,日本承諾向美國投資5500億美元,這還沒完,日本還要對美國開放汽車、農產品和大米市場,并增加美國大米進口比例,不降低日本農產品關稅。
而這對日本也造成了產業沖擊,美日協議要求,日本在半導體、能源等關鍵領域加強與美供應鏈合作,可能擠壓日本本土產業利潤,看得出來,該協議條款,對日本很不利,這也讓石破茂政府倍感壓力。
盡管15%的關稅低于預期,但日本讓步的深層代價,遠超表象,其一是農業與汽車業雙重受壓,日本維持農產品關稅雖保護了農民,自民黨傳統票倉,但開放大米市場將沖擊國內農業結構,汽車關稅降至12.5%雖緩解出口壓力,卻迫使日本車企加速轉移產業鏈至美國,長期來看,無疑將削弱本土就業。
其二是對美國的5500億美元投資存在隱憂,特朗普稱美國將獲得90%利潤,這筆投資實質是變相支付“保護費”,以換取關稅豁免。日本央行正推進貨幣政策正?;?,此舉無疑將加劇財政負擔。
所以,美日的貿易協議,短期來看可以避免經濟崩盤,但結構性讓步,將引發產業凋敝,石破茂若留任,需獨自承受民眾不滿與黨內抨擊,此時決定辭職,也是不想再繼續背這個鍋。
不過,石破茂的辭職時機也并非偶然,也是三重壓力下的理性選擇,其一是黨內逼宮白熱化,自民黨高知縣支部、前干事長甘利明等公開要求其擔責下臺,黨內甚至出現“MIGA”倒戈口號,參眾兩院“雙敗”后,其凝聚力已瓦解,繼續留任只能加速自民黨的分裂局面。
其一,是協議成“不可承受之重”,石破茂原將關稅談判視為“國難”,但協議細節顯示其對美妥協遠超預期,開放大米市場觸及農業利益集團底線,而5500億美元投資,很容易被輿論解讀為“喪權辱國”,所以,不如留給下一任首相去執行,自己還能保留名聲。
石破茂的辭職,本質是以退為進的政治止損,美日協議雖免于經濟斷崖,卻綁定長期戰略枷鎖,參院敗選引爆黨內矛盾,石破茂若留任,只會成為所有矛盾的宣泄口,未來日本無論由誰掌舵,都需在“對美妥協”與“民生復蘇”間走鋼絲,而政權頻繁更迭的陰影下,日本戰略的碎片化,或成最大輸家。接下來,就看8月自民黨總裁選舉,能否推出“過渡型”人選了。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