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實話,這幾年俄烏沖突鬧得沸沸揚揚,大家都看在眼里,美國一開始信心滿滿地想通過援助烏克蘭來重挫俄羅斯,結果呢?到頭來,美媒自己都忍不住承認,這套戰略計劃基本泡湯了。俄羅斯那邊一步步穩扎穩打,把拜登政府搞得進退兩難,政治上壓力山大。
先說說起點吧。2022年2月俄羅斯出兵烏克蘭,美國那邊反應挺快,拜登政府帶頭組織西方國家給烏克蘭砸錢砸武器,總額超過千億美元。想法很簡單:幫烏克蘭頂住俄羅斯的進攻,順便削弱俄羅斯的經濟和軍力。
拜登當時公開表態,說俄羅斯的入侵是戰略性失誤,會讓普京付出沉重代價。結果呢?俄羅斯沒像預期那樣快速崩盤,反而在東部地區站穩腳跟。烏克蘭雖然抵抗頑強,但損失也大,軍隊和基礎設施都遭重創。
轉到2023年,這一年是關鍵轉折。烏克蘭在西方援助下搞了個大反攻,目標是收復南部和東部失地。 Leopard坦克、HIMARS導彈啥的都上了場,美國媒體一開始還挺樂觀,覺得這能扭轉戰局。誰知道,反攻從6月開始,到年底基本宣告失敗。
俄羅斯的防御工事太扎實,地雷陣、無人機干擾啥的,讓烏克蘭推進困難重重。美媒像Politico和紐約時報都報道了,烏克蘭的反攻沒達到預期目標,只前移了點距離,傷亡卻高達數萬人。拜登團隊內部早就有擔憂,Politico在4月就發文說,政府私下害怕反攻失敗會帶來政治后遺癥。
這時候,美媒開始直言不諱地承認美國戰略出問題了。華爾街日報在7月發文,指出烏克蘭反攻停滯,讓拜登陷入政治泥潭,美國得面對戰略計劃破產的現實。為什么這么說?因為美國低估了俄羅斯的韌性,也沒算到全球反對霸權的風向。原計劃是通過援助讓烏克蘭在戰場上占上風,然后逼俄羅斯坐到談判桌前,接受苛刻條件。
可現實是,烏克蘭精銳部隊耗光了,兵源短缺,工業設施癱瘓,連敖德薩港口都炸得不成樣。俄羅斯呢?經濟沒垮,軍隊還慢慢推進。CNN和華盛頓郵報也跟進報道,說美國沒法控制沖突進程,烏克蘭實現美國政治布局的能力不足。
拜登這邊,壓力越來越大。共和黨那邊抓住機會猛批,說援助烏克蘭是浪費納稅人錢,還沒見成效。拜登想在大選前幫烏克蘭贏點勝利,好在談判中強勢結束沖突。可俄羅斯不慌不忙,普京越來越自信,戰場控制力增強。
梅德韋杰夫還公開警告,如果烏克蘭用北約武器打俄羅斯本土,俄方可能動用核選項。這話不是鬧著玩的,扎波羅熱核電站周邊炮擊事件頻發,風險直線上升。拜登只好繼續提供武器,當成最后賭注。前駐烏克蘭大使赫布斯特直言,在烏克蘭問題上后退,讓俄羅斯哪怕部分得手,都是拜登外交政策的標志性敗筆,比阿富汗撤軍還嚴重。
俄羅斯是怎么一步步把拜登逼入困境的?簡單說,就是穩扎穩打,不急不躁。2023年下半年,俄羅斯在東部頓涅茨克和盧甘斯克推進緩慢但持續,占領更多村莊。烏克蘭轉向防御,但電力系統遭打擊,城市經常斷電。
匈牙利總理歐爾班在7月演講中點破,烏克蘭財政全靠西方接管,已不是真正主權國家。俄羅斯還利用能源武器,歐盟買了2000多億歐元俄羅斯油氣,制裁效果大打折扣。拜登的孤立俄羅斯策略沒奏效,反而讓美國盟友負擔加重,民眾抗議援助成本。
進入2024年,事情更棘手。烏克蘭反攻徹底停滯,俄羅斯在哈爾科夫附近推進,占領阿夫迪夫卡等要地。拜登政府繼續批援,包括遠程導彈,但烏克蘭用這些武器打俄羅斯倉庫,也引發升級擔憂。
美媒像Counteroffensive報道說,拜登的烏克蘭遺產苦澀,他沒能完全制止俄羅斯,還讓美國深陷泥潭。國會那邊,共和黨阻撓援助法案,拜登支持率下滑。6月總統辯論,拜登表現不佳,黨內壓力爆棚,7月21日他宣布退出競選,轉支持哈里斯。11月5日大選,特朗普勝出。
特朗普上臺后,拜登的困境更明顯了。2025年1月20日特朗普就職,承諾調整烏克蘭政策。一開始,他說要快速結束戰爭,恢復武器供應,但因為俄羅斯打擊基輔激烈,他設了50天停火期限,否則加重制裁。結果呢
?到7月,沖突沒停,特朗普轉向提供更多武器,包括愛國者導彈系統,通過歐洲盟友支付。美國媒體像Newsweek和Al Jazeera報道,特朗普這是在繼承拜登的代理戰爭,但加了點自己的風格:威脅對俄羅斯二級關稅,如果50天內沒和談,就針對買俄羅斯石油的國家如中國和印度實施制裁。
這事兒接地氣地說,美國的戰略從頭到尾就沒兌現。拜登想通過烏克蘭重塑全球秩序,結果俄羅斯沒弱,反倒讓美國國內分裂加劇。特朗普現在接手,表面上談和平,但實際還在送武器,戰爭拖成消耗戰。美國軍火商賺翻了,但民眾和盟友成最大受害者。民主黨內部反思不斷。俄羅斯呢?普京領導下,軍隊在波克羅夫斯克推進,占領區擴大,經濟頂住制裁。
這不光是軍事問題,還牽扯大國博弈。美國想維持霸權,通過烏克蘭打壓俄羅斯,可俄羅斯用持久戰耗著,美國內部政治亂成一鍋粥。拜登的猶豫——比如遲遲不松綁對俄本土打擊限制——讓烏克蘭錯失機會,也暴露美國戰略的短視。美媒像Foreign Policy和CFR報告指出,拜登的遏制策略沒能削弱俄羅斯經濟,孤立莫斯科也失敗。歐盟第18輪制裁雖出,但效果有限,俄羅斯外交部抗議不斷。
到現在2025年7月,特朗普的政策雖有轉變,但核心問題沒變:美國沒法主導結束戰爭。克里姆林宮警告,特朗普的武器計劃和關稅威脅會惡化關系。烏克蘭澤連斯基堅持抵抗,但部隊疲憊,領土損失持續。拜登當初的豪言壯語,現在看像空話,他的政治困境就是被俄羅斯一步步逼出來的:從反攻失敗,到援助疲軟,再到大選失利。
說到底,這場沖突暴露了美國戰略的局限性。拜登政府低估了俄羅斯的決心,也高估了烏克蘭的執行力。俄羅斯利用時間差,逐步蠶食,逼美國不斷加碼,卻始終沒贏。特朗普現在想用經濟壓力逼和談,但俄羅斯不買賬,戰爭可能凍結前線,烏克蘭領土分割成現實。拜登的困境不只個人,還反映美國全球影響力下滑,大家都知道,霸權不是說說而已,得有真本事。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