封面新聞記者 徐語楊
1939年夏天,一支特殊的隊伍從昆明踏上了穿越四川的行程。173個日夜,35個縣,730處古跡……他們以測繪儀、膠片、筆、紙為“武器”,在戰火中展開了一場與時間賽跑的文明搶救行動。
時值中國人民抗日戰爭暨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80周年之際,7月26日,“漫長的調查——中國營造學社在四川”在成都市美術館開幕,首次大規模、系統性披露營造學社在80余年前所攝的具有代表性的700余張照片,并將持續展出至明年1月。
展覽現場
開幕儀式現場,營造學社的后人們齊聚一堂,以對談的形式追憶了梁思成、林徽因、劉敦楨等營造學社先輩們在四川調查的故事,并以家人的視角講述了許多溫情又感人的細節,讓本次展覽更鮮活與生動。
與戰火、時間賽跑
他們回答了“書生何以報國”
1939年—1946年,中國營造學社曾在巴蜀大地完成了一次古建策劃的“逆時代”壯舉。學社成員梁思成、林徽因、劉敦楨等人在抗戰大后方四川,進行了173天的川康古建筑調查以及以李莊為據點的重要田野考察工作。
展覽現場
1939年8月至次年2月,梁思成、劉敦楨帶領莫宗江、陳明達等助手,在四川省和西康省(1939年成立,1955年撤銷)進行古建筑野外調查。半年時間里,他們走訪了35個縣,調查了730余處漢闕、崖墓、摩崖、古建等,并通過對大量漢闕、崖墓和石窟中石仿木結構的考察,推知了中國漢代木結構建筑的“真面目”,為唐代前的建筑史提供了詳實的史料。同時,這次川康考察也對四川文化遺產進行了一次搶救性的調查與記錄,從廣元千佛崖的奔走呼號,保護當時的古建不受道路擴展爆破損傷,到首批對大足石刻進行系統性調查等,他們為國家為物質文化遺產作出了寶貴的貢獻,也為后世留下了珍貴的影像與數據。
1940年,因戰火再迫,中國營造學社與同濟大學、國立中央博物院、中央研究院史語所、北京大學文科研究所遷往李莊,逾萬名學者與學生在此匯聚成為抗戰時期中國學術精神的文化方舟。6年來,時局艱難,貧病交加,梁思成外出典當物品,赴重慶尋求研究經費支持學社運轉;林徽因胞弟在空戰中陣亡,自身臥病在床……但在夜晚李莊的陋室里,學術信仰比烽火更加閃亮——梁思成、林徽因在馬燈昏黃的光暈里,討論、構筑出《中國建筑史》,結束中國沒有由國人自己書寫的建筑史的局面。他們重構了中國建筑的話語體系,更彰顯了知識分子的文化擔當,以實際行動詮釋了“學術報國”的精神內核。
觀展現場的人群
系統性首展:
珍貴照片與“親歷”現場的展覽體驗
記者了解到,本次展覽的策展團隊來自成都市美術館中的年輕力量,他們由建筑學、藝術學、設計學等多學科背景構成,在180天的策展歷程中,外出考察調研近10次,跨越數千公里,梳理數萬字文獻資料,從遺留下的3100余張照片中遴選,首次大規模、系統性披露了具有代表性的700余張照片、100余份手稿及數字化成果。并用現代藝術手法視覺轉譯,以兩大板塊“逆時代的173天”“李莊!李莊!”呈現那段80余年前中國營造學社在四川的故事。
觀展現場的人群
展覽展陳通過學術文獻與視覺融合的方式,以劉敦楨先生的《川康調查日記》視角與田野調查照片帶領觀眾追隨學社足跡,走過復刻的李莊工作室、渠縣漢闕田野考察場景,聞墨香、觸摸建筑浮雕,配以后人口述、AI動效、點云數據等十余處影像資料,為觀眾精心構建出沉浸式體驗空間。
后人溫情追憶梁林二人深情相擁
“那時村里沒人會這樣”
開幕儀式現場,劉敦楨之子劉敘杰,梁思成與林徽因孫子梁鑒、外孫于曉東、外孫女于葵,劉敦楨之孫劉圻,以及文化學者、《漫長的調查》作者蕭易進行了分享。
正在分享的劉敘杰(左二)、于葵(右二)、蕭易(右一)
今年已經94歲高齡的劉敘杰多次感謝主辦單位,一場展覽讓他仿佛回到年少時光。他猶記得1940年的冬天,他跟隨父親從云南來到李莊生活、學習,那時他剛滿10歲,在四川度過了他的少年和青年時光。今日睹物思情,感慨萬千,止不住潸然淚下,現場觀眾多次報以熱烈的掌聲。
劉敘杰回憶劉敦楨在家里總是嚴肅的,他熱愛工作,總是一絲不茍。他有記日記的習慣,每天會將調查見聞整理為日記,今次的展覽正是以劉敦楨的日記為線索進行敘事。劉敘杰更提到父親對自己的嚴厲,“我從小讀書,上課不管拿了再高的分,他也不表揚我,從來不笑。”在劉敘杰印象中,他這一生只見劉敦楨笑過兩次,一次是抗戰勝利,一次是他孩子出生后,當爺爺的劉敦楨抱著孩子露出了難得的微笑。
在一旁的梁、林外孫女于葵則補充道,在母親梁再冰的記憶里,梁思成會把他們在調查的路上發生的見聞畫成連環畫寄回家中。其中一幅畫正是劉敦楨聽見轎夫們喊口號過于“文縐縐”,在后面笑得前仰后合。于葵將這段記憶告訴劉敘杰后,他感嘆道:“我就沒見過我父親這樣笑過。”聽到此處,現場觀眾也忍俊不禁。
兩人回憶的另一則故事更見溫情。當年因為生病,林徽因并未參與營造學社在四川的調查,她帶著孩子們和其他營造學社成員的家人們一起,在昆明農村等待親人的回來。據劉敘杰回憶,考察團回來的那一天,大家都到門口去迎接。令他印象深刻的是,梁思成一見到林徽因,兩人便深情相擁,讓小小年紀的他產生了很大的震撼。后來于葵也在母親梁再冰的日記中讀到了同樣的內容。
“那個時代的農村,幾乎沒有人會在大庭廣眾下擁抱,所以當時村里很多路過的鄉親們都很意外,這個給我的印象也很深刻。”劉敘杰笑著說道。隨后,梁鑒、于曉東、劉圻等人都分別分享了他們記憶中的祖輩形象,豐富了展覽細節。
本次展覽的名字,是來自文化學者、作家蕭易關于營造學社在四川的一本書籍《漫長的調查》,蕭易解釋道,“漫長的調查”有三重含義。第一重含義,是營造學社在四川之前的所有調查,周期都不長,一兩周或者一個月就結束了。唯獨在四川,歷時173天,是最長的一次調查;第二重含義,是他發現營造學社在四川拍了3100多張照片,而在這些照片被披露之前,這段在四川的經歷一直是“默默無聞”的,這些照片展示了一個完全不一樣的四川古建環境;第三重含義,則在之后的李莊時期,盡管生活已經愈發困頓,但營造學社依然在持續進行調查工作。
(美術館供圖)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