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9年夏天,一支特殊的隊伍從昆明踏上了穿越四川的行程。173個日夜,35個縣,730處古跡……他們以測繪儀、膠片、筆、紙為“武器”,在戰火中展開了一場與時間賽跑的文明搶救行動。
7月26日下午,由成都市文化廣電旅游局指導,成都市美術館主辦,成都市文物考古研究院協辦的“漫長的調查——中國營造學社在四川”在成都市美術館A區啟幕。
記者從主辦方了解到,這是首次大規模、系統性披露營造學社在80余年前所攝的具有代表性的700余張照片,該展覽將持續至明年1月。
圖片來源:每經記者 謝陶 攝
一次古建策劃的“逆時代”壯舉
1939年-1946年,中國營造學社曾在巴蜀大地完成了一次古建策劃的“逆時代”壯舉。學社成員梁思成、林徽因、劉敦楨等人在抗戰大后方四川,進行了173天的川康古建筑調查以及以李莊為據點的重要田野考察工作。
1939年8月至次年2月,梁思成、劉敦楨帶領莫宗江、陳明達等助手,在四川省和西康省(1939年成立,1955年撤銷)進行古建筑野外調查。半年時間里,他們走訪了35個縣,調查了730余處漢闕、崖墓、摩崖、古建等古跡,并通過對大量漢闕、崖墓和石窟中石仿木結構的考察,推知了中國漢代木結構建筑的“真面目”,為唐代前的建筑史提供了詳實的史料。
同時,這次川康考察也對四川文化遺產進行了一次搶救性的調查與記錄,從廣元千佛崖的奔走呼號,保護當時的古建不受道路擴展爆破損傷,到首批對大足石刻進行系統性調查等,他們為國家、為物質文化遺產作出了寶貴的貢獻,也后世留下了珍貴的影像與數據。
1940年,因戰火再迫,中國營造學社與同濟大學、國立中央博物院、中央研究院史語所、北京大學文科研究所遷往李莊,逾萬名學者與學生在此匯聚成為抗戰時期中國學術精神的文化方舟。時局艱難,貧病交加,梁思成外出典當物品,赴重慶尋求研究經費支持學社運轉;林徽因胞弟在空戰中陣亡,自身臥病在床……但在夜晚李莊的陋室里,學術信仰比烽火更加閃亮——梁思成、林徽因在馬燈昏黃的光暈里,討論、構筑出《中國建筑史》,結束中國沒有由國人自己書寫的建筑史的局面。
他們重構了中國建筑的話語體系,更彰顯了知識分子的文化擔當,以實際行動詮釋了“學術報國”的精神內核。
圖片來源:每經記者 謝陶 攝
一次珍貴的系統性首展
此次策展過程中,美術館里一支由建筑學、藝術學、設計學等多學科背景構成的年輕策展團隊,歷時180天,外出考察調研近10次,跨越數千公里,梳理數萬字文獻資料,從遺留下的3100余張照片中遴選,首次大規模、系統性披露了具有代表性的近700張照片、100余份手稿及數字化成果,并用現代藝術手法進行視覺轉譯,以兩大板塊“逆時代的173天”“李莊!李莊!”呈現那段80余年前中國營造學社在四川的故事。
記者在現場觀察到,展覽展陳通過學術文獻與視覺融合的方式,以劉敦楨先生的《川康調查日記》視角與田野調查照片帶領觀眾追隨學社足跡,走過復刻的李莊工作室、渠縣漢闕田野考察場景,聞墨香、觸摸建筑浮雕,配以后人口述、AI動效、點云數據等十余處影像資料,為觀眾精心構建出沉浸式體驗空間。
80余年前,中國營造學社帶著測繪儀、膠片和筆記本深入四川,在戰火中搶救下730處古跡的影像數據,書寫下《中國建筑史》。他們用丈量古建的腳印、陋室里校勘手稿的油燈,完成中國建筑史學科奠基。今天,他們的后人在展覽開幕式現場齊聚一堂,對談、回憶、講述那段波瀾壯闊的歷史,與現場觀眾一起向那段烽火歲月中的文化守護者們致敬。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